“临沧管家”是临沧保姆的升级版。自1992年通过临沧地区人事劳动局、妇联共同打造,组织16至20岁女青年经过培训后到昆明、广东等地外出打工,由于临沧人吃苦耐劳,诚实守信,逐步赢得市场好评,目前,已有3万多人外出务工从事保姆行业的工作,由临沧保姆慢慢演变为“临沧管家”劳务品牌,创造劳务收入8.5亿元,有力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经济收入持续增长,实现贫困群众稳定就业,也为“临沧管家”劳务品牌创建工作打下坚实的组织基础。
收起 >“临沧管家”是临沧保姆的升级版。自1992年通过临沧地区人事劳动局、妇联共同打造,组织16至20岁女青年经过培训后到昆明、广东等地外出打工,由于临沧人吃苦耐劳,诚实守信,逐步赢得市场好评,目前,已有3万多人外出务工从事保姆行业的工作,由临沧保姆慢慢演变为“临沧管家”劳务品牌,创造劳务收入8.5亿元,有力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经济收入持续增长,实现贫困群众稳定就业,也为“临沧管家”劳务品牌创建工作打下坚实的组织基础。
收起 >昭阳建筑工中的架子工、支砌工、钢筋工闻名西南,俗有“天下建筑有专攻,昭阳架子、钢筋、支砌独一雄”的美称。昭阳建筑工遍布全国各地,乃至辐射到新加坡、泰国、日本等许多国家。通过政府积极引导扶持,并将建筑类许多工种纳入技能培训,以架子工为龙头的建筑行业发展迅速。据2016年底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全区共有建筑承包公司25家,建筑务工队320余支。近年来,通过培训转移到全国各地建筑行业的从业者在8万人以上,由于这部分建筑工人吃苦耐劳,做事认真,在行业中已经逐步形成了“昭阳建筑工”这个劳务品牌。
收起 >鹤庆的银器手工艺加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南诏时期,新华、秀邑、沙登、罗伟邑、三义等村寨的小炉匠就挑着简陋的工具走村串巷打造银铜器。经过百年的小炉灶加工制作传承,一代代加以改进,鹤庆的银铜加工手工艺日趋成熟,鹤庆匠人加工制成壶、九龙杯、鹤阳八景酒具、手镯、戒指、项链、耳环等工艺品远销各省市以及美国、日本、印度、马来西亚、尼泊尔、泰国、巴基斯坦等国家,深受消费者喜爱。
近年来,鹤庆县委、县政府都把“鹤庆银匠”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张靓丽名片来打造。在创建品牌过程中,鹤庆县择优认定一批培训质量高、就业效果明显的培训机构,建立多工种、广覆盖的品牌培训基地,通过送训上门、校企联训、典型示范等多种方式,提升培训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宣传务工典型技能就业的故事,在各种培训班悬挂务工品牌宣传布标,及时制定务工品牌的行业技术标准和诚信准则,提高务工品牌的职业技能含量。对于一些有市场需求、有市场影响的品牌,进行复制推广。2014年,鹤庆银饰锻制技艺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截止目前,累计注册各级传承人47人,并成功打造了寸氏银匠、热达银器、千锤佳艺、寸四银庄、雪花银、胜银等一批知名商标,为鹤庆县银器锻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扩大“鹤庆银匠”的影响力,鹤庆县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微博、微信和互联网等媒介,对外宣传推介鹤庆的银器锻造技艺,并利用招商引资洽谈会、项目衔接会、接待考察、参观学习等时机,加大对“鹤庆银匠”的对外宣传和推介力度;设立了驻西藏、香格里拉、丽江、丽江市古城区、昆明、宁蒗6个驻外人力资源服务工作站,有针对性地与用工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务工合作关系,建立务工基地,广泛收集用工、培训、工资指导价位等信息,为务工品牌从业人员和用工企业搭建交流平台,实现定点、定向的精准输出,为务工品牌的发展创造条件;以集中在外地务工的鹤庆籍人员和从业企业为依托,为开展务工联谊会等民间协会的建设,积极建立和完善党团组织,主动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壮大务工品牌的影响力;多措并举,解决务工人员的工资、劳动关系、社会保险等关系切身利益的问题,形成“宣传、组织、培训、就业、维权”一条龙的服务,通过由户籍所在地提供小贷、小额贷款中心担保,与所在地教育部门沟通,提供平等就学条件,实现社保异地缴纳等多项措施,解除务工品牌从业人员的后顾之忧,通过务工品牌的带动,促进更多劳动者实现转移就业。
近年来,随着“鹤庆银匠”劳务品牌的持续打造,带来了银器锻造技艺的日益兴旺。目前,鹤庆县从事民族银手工艺品加工的加工户共有8000多户,从业人员达20000多人,每年带动劳动力输出数量几万人,年加工手工艺品1000多万件,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经营户达25户,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经营户达211户。
随着这几年 “鹤庆银匠”劳务品牌的持续打造,转移到州外省外的银铜器加工艺人越来越多,如今在藏经商务工人员日益增多,已达4000余人,其中1300多人属商会会员,间接带动鹤庆就业人员3000多人,主要分布在拉萨、日喀则等地区,年均销售额达4.5亿元,为藏区经济发展、繁荣藏区文化、民族团结及加大鹤庆对外宣传、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