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

  • 黄南热贡艺术青海
    黄南热贡艺术从十五世纪开始,发祥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境内隆务河流域,是集唐卡绘制、泥塑、木雕、堆绣、银器加工、石刻等为主的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颇具广泛影响的流派,绘制原料多采用金、银、蓝铜矿、绿松石等天然矿物制原料,形成的作品具有保存时间长、不变色等特点。又因同仁地区在藏语中称为“热贡”,因此这一艺术便统称为“热贡艺术”。数百年来,…展开 >

    黄南热贡艺术从十五世纪开始,发祥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境内隆务河流域,是集唐卡绘制、泥塑、木雕、堆绣、银器加工、石刻等为主的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颇具广泛影响的流派,绘制原料多采用金、银、蓝铜矿、绿松石等天然矿物制原料,形成的作品具有保存时间长、不变色等特点。又因同仁地区在藏语中称为“热贡”,因此这一艺术便统称为“热贡艺术”。数百年来,黄南地区有大批艺人从事民间佛教绘塑艺术,从艺人员之众多,群体技艺之精妙,都为其它藏区所少见,故同仁也被誉为“藏族画家之乡”。特别是近年来,黄南热贡艺术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各级就业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已逐步由“家家有画室”的家庭作坊式经营模式发展为功能齐全、基础设施完善的综合性“公司+艺人+基地”为主导的热贡文化产业群,在热贡艺术集中的吾屯村甚至形成了“人人作画、家家从艺”的景象。截止目前,全州现有文化经营主体5007家,其中年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5家;各类非遗项目227项,其中非遗代表作名录2项,国家级6项,州级84项,县级118项;现有各级代表性传承人215名,其中国家级15名,省级22名,州级59名,县级119名。建成各类非遗传习中心28个,挂牌非遗示范户80户,在全国各地开设热贡艺术窗口200多家,每年培训文化从业人员1500余人次,从业人员从2011年的1.31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4.16万人,产品销售收入及文化产业收入从2011年的2.4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7.8亿元。目前,“热贡艺术”已从同仁本地辐射扩大到州内尖扎、河南、泽库三县,省内海西、海东、海南,省外甘肃、四川、山东等地,每年城乡劳动力转移规模始终保持在3万人左右,其中贫困劳动力转移人数在1000人左右。同时,“热贡艺术”有效助推了全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全州旅游总收入从2011年3.89亿元增长到2017年16.07亿元。部分村因发展非遗项目,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特别是泽库和日村2017年人均收入达到6820元,远高于和日镇人均收入300元。

    “黄南热贡艺术”作为文化品牌和劳务品牌,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各级就业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始终本着传承和保护性开发的原则,倾力打造国家级“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产业带动发展,以产业发展推动扶贫,以发展带动就业。2008年6月,黄南州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被国家文化部批准命名为国家级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为继闽南文化和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之后的第三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热贡艺术”、“和日石刻技艺”等先后被列入国家非遗保护项目名录。2009年9月,“热贡艺术”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仁县隆务镇(热贡唐卡)、年都乎乡(热贡堆绣)、同仁热贡艺术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同仁县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命名为“中国唐卡艺术之乡”。2014年“黄南热贡艺术”被青海省人社厅评为“优秀劳务品牌”。2016年国家质检总局授予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热贡文化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称号,这是全国唯一的文化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同时,部分“热贡艺术”代表省州参加历届国家和省州技能比赛和作品展示中均取得过好的成绩和名次,甚至部分参赛作品被国家和省博物馆馆藏。热贡艺术、热贡唐卡等在百度检索率逐年大幅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按照“热贡文化、世界精品——一个梦想成真的地方”的形象创意,以打造同仁县吾屯上下庄“唐卡之都”、年都乎“堆绣之乡”和泽库县“石刻艺术之乡”作为工作重点,借助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做大做强“热贡艺术”劳务品牌,通过“职业技能学校热贡艺术培训班+热贡艺术传习所+举办唐卡评比活动+技能鉴定”等方式,多渠道、多手段扶持推进热贡艺术品产业化发展,并在就业创业政策、资金、公共就业服务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扶持,以点带面,以面促扩,点面结合,进一步提升“热贡艺术”劳务品牌辐射带动城乡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推动“非遗传承保护+文化产业+扶贫+就业”模式加速发展。


    收起 >
  • 海东市乐都高原电建青海
    近年来,乐都区把打造劳务品牌,扩大就业渠道,壮大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做大做强劳务产业的核心和关键来抓,采取政府引导、劳务经纪人带动、建立劳务基地、定向培训等多种方式,积极培育和打造劳务品牌,提升了劳务输出的质量和水平,促使劳务输出向规模化、专业化和品牌化,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劳务品牌。一、劳务品牌描述“乐都高原电建”劳务品牌是指以架设电网为主…展开 >

    近年来,乐都区把打造劳务品牌,扩大就业渠道,壮大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做大做强劳务产业的核心和关键来抓,采取政府引导、劳务经纪人带动、建立劳务基地、定向培训等多种方式,积极培育和打造劳务品牌,提升了劳务输出的质量和水平,促使劳务输出向规模化、专业化和品牌化,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劳务品牌。

    一、劳务品牌描述

    “乐都高原电建”劳务品牌是指以架设电网为主(110千伏、220千伏、330千伏、500千伏、750千伏等各种电压及超高压等级线路),包括电力工程基础开挖、铁塔基座修建、模板加工、混凝土浇铸、线路测绘、铁塔架设、线路架设、电力施工、农电改造、电力维护、发电站工程施工、变电站修建等电力建设劳务活动来增加劳务收入所形成的特色劳务输出渠道。

    “乐都高原电建”劳务活动起步于1984年,当时高庙镇镇农民李连和、碾伯镇农民谭永祥等社队能人不甘贫困,组织村民到“农电改造”施工队搞副业,并逐步建立了自己的施工队。在以后的发展中,他们转战四方,不断扩大建设规模和范围,由小小施工队逐渐发展壮大为乐都永祥劳务有限公司、海东地区联合劳务有限公司、青海省广源电气安装工程有限公司等从事以架设电网为主的专业施工队伍,专门从事高原电力建设劳务活动,并且随着劳务输出规模逐年增大,人数逐年增多,也逐步带动了周边乡村的劳务输出,逐步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乐都高原电建”品牌,走出了一条以品牌占市场增加收入的劳务输转路子。

    二、劳务品牌规模

    目前,从事高原电建的经纪人有71人,务工人员达5300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达1000多人。务工人员覆盖全区马厂、芦花、马营、达拉、碾伯、洪水、雨润、中岭、高庙、瞿昙等14个乡镇,务工地点主要在青海、新疆、西藏、甘肃、宁夏、四川、江苏、山东、辽宁以及安徽等省份。目前影响较大,比较突出的劳务经纪人有6人,其中,高庙镇的李连和、段广军,碾伯镇的谭永祥等人的施工工地遍布青海省省内各地和部分省外。

    三、劳动力职业技能要求

    从事高原电建劳务活动的务工人员需要有电工、架线、高空、测量、砌筑、钢筋、混凝土、模板、焊接、特种、光伏电站、风力发电设施安装等方面的作业技能及技术,在上岗之前要进行一定的技能培训,并取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

    四、经济社会效益

    “高原电建”劳务活动使一大批农村劳动力实现了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并且通过带领周边村社剩余劳动力从事电力建设劳务活动,劳务规模逐年扩大,使山区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目前,从事“乐都高原电建”劳务活动的经纪人有71人,人均年收入30万元以上;从事此项劳务活动的务工人员有5300多人,人均年收入4万元以上。永祥劳务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的劳务收入1.2亿元以上;全区每年高原电建劳务活动收入达3.52亿元以上。 

    五、劳务品牌发展潜力预测

    随着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实施和产业政策的调整,格尔木至拉萨输电线路、电气化铁路建设、西电东输、黄河上游阶梯电站开发、海西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新一轮农电改造等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电力建设已成为青海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高原电建”劳务品牌上的规模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下一步乐都区将按照“扩大规模、提高质量、打造品牌、争创一流”的工作思路,发挥劳务品牌优势,在巩固好已建立的西藏、新疆、海西、玉树、海南等几个较为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的基础上,积极落实好各项奖励扶持政策,激发劳务经纪人的积极性,开辟新的劳务基地,做到输出一批、巩固一批、建立一个点、发展一大片,使我区劳务品牌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逐步实现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进一步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率和劳务收入水平。


    收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