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 广安输变电架线工四川
    广安是农业大市,也劳动力资源大市,有农村劳动力213万人。劳务产业是广安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输变电产业是劳务产业的骨干产业、特色产业、富民产业,广安输变电产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拥有线路施工、变电安装、房屋建筑、起重及运输等大型设备8600余台(件),能从事输变电线路、变电站、管道和设备的施工安装。广安市6个区市县都有很多农民工从事输…展开 >

    广安是农业大市,也劳动力资源大市,有农村劳动力213万人。劳务产业是广安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输变电产业是劳务产业的骨干产业、特色产业、富民产业,广安输变电产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拥有线路施工、变电安装、房屋建筑、起重及运输等大型设备8600余台(件),能从事输变电线路、变电站、管道和设备的施工安装。广安市6个区市县都有很多农民工从事输变电架线工作,输变电大军在全国都有很高的知名度,作业区域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区,部分企业还远赴国外承建工程。广安市6个区市县都是扶贫县,各劳务培训基地助力脱贫攻坚,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进行输变电架线工技能培训,帮助他们选择输变电架线工就业,起到了尽快脱贫、增收致富的效果。

    一、 劳务品牌的主要特征

    一是从业人员多。经过20多年努力,广安输变电企业规模由小壮大,实力由弱增强;输变电工程队伍走南闯北,足迹遍布北京、广东、云南、贵州、天津、湖南、广西等20余个省市,还承建了苏丹、科威特、孟加拉国等外国线路,成为了有一定影响的地方劳务品牌。目前有从业人员16.38万人。二是专业技术力量强。输变电安装是技术性较强的高危工作,不仅要有十分出色的管理队伍,更要有技术过硬的施工技术人员。各输变电企业按照“以人为本”和“人才强企”的路子,招贤纳士,加强技术培训和安全知识培训,提高了输变电工的专业技能水平。2017年,组织输变电企业在岗培训8.5万人次。目前,有专业技术人员4398名,高级职称860人,中级职称1850人,初级职称2462人。三是服务质量优。各输变电工程公司坚持“质量求生存,诚信促发展,安全作保证,客户为上帝”的宗旨,按照“干好一处工程,标树一块牌子”的目标,建设了一大批优良工程,打造了一大批标志工程。四是奉献精神强。输变电行业的广大农民工常年奔走各地,80%以上的农民工承担了组塔、高空架线等危险作业,有时既要承担架设线路工作,还要承担抢险救灾,抗冰保电工作。他们团结协作,不畏严寒酷暑,奋力拼搏,克服艰难险阻,在输变电行业中勇当“排头兵”,弘扬顽强拼搏、勇于奉献的精神,为我国输变电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 品牌输出规模

    广安市共有输变电企业18户,360个专业施工队,其中一、二级企业13户;从业人员16.38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398人,加上非企业龙头人物、龙头组织带出的劳务队伍,全市从事输变电产业的劳务大军多达二十余万人。

    三、 发挥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有一大批农民工常年从事输变电架线工作,年收入在5万元至20万元不等,一大批农民工通过从事输变电工作过上了富裕,在老家盖起了楼房,买起了小轿车,很多在城里买起了小洋房。广安的输变电企业遍布全国各地,年产值达40亿元,入库税金2.5亿元,实现劳务收入20亿元。

    四、 获得表彰奖励

    几家公司连年被省工商局评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多次被中国质量协会和四川省质量监督局评为“工程质量信得过单位”,先后获得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系”认证书。特别是在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表现非常突出,曾受到温总理、习主席的接见,多次受到中、省、市政府、电力部门的表彰奖励。

    五、 品牌保护措施

    一是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把打造输变电劳务品牌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的重点工作,加强调查研究,创新工作举措,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为输变电企业和农民工提供全程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二是劳务部门要牵头揽总,搞好统筹协调,抓好指导管理。三是建设、工商等部门要引导企业整合资源,加速重组,尽快提升资质。四是司法部门要为输变电企业提供法律援助,开展农民工维权服务。五是金融部门要积极支持企业扩大规模,在贷款上给予照顾,为企业增添设施设备提供贷款。

    六、 下步发展规划

    一是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尽管广市输变电产业发展已有一定的规模,但还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输变电劳务品牌的知名度,使广安输变电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进一步拓展。二是进一步建立人才培训机制。进一步建立人才培训机制。“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劳务培训部门、劳务培训基地要利用国家的培训政策,主动培训输变电产业需要的种类技术人员,帮助企业聘请安全、施工、设计、测绘等方面的专家到施工现场上公开课,将课堂“搬进”企业、工地,帮助工人提高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三是建立保障机制。要主动关心输变电农民工的家庭疾苦,主动解决其生活困难,搞好安全防护措施,保障民工安全,主动赔偿输变电工的伤亡补助金。利用春节,召集输变电工召开座谈会,妻工地对输变电工进行慰问,给输变电农民工送去温暖。四是开辟绿色通道。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把打造输变电劳务品牌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的重点工作,加强调查研究,创新工作举措,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为输变电企业和农民工提供全程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五是继续助力脱贫攻坚。继续打造输变电架线工劳务品牌,培训贫困劳动力的输变电架线技能,培训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帮助他们走上输变电行业,增加务工收入,达到早日脱贫,过上富裕美好的生活。六是着力培育产业发展。进一步将一些“散兵游勇”变为团队作战的正规军,培植一批带动力强的输出龙头,顺应输变电产业发展的需要,逐步组建专业输变电公司,打造成行业龙头。各输变电企业要以管理促发展,以管理塑形象,向管理要效益。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朝着现代企业的目标迈进。企业负责人要勇于开拓创新,用一流输变电企业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强化管理,努力增强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争取更大发展。

    收起 >
  • 叙永建筑四川
    一、 叙永县情及劳务现状情况叙永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云贵高原北端,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素有“鸡鸣三省”之称,是川、滇、黔三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全县幅员面积2977平方公里,总人口7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7万人,是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少数民族待遇县。随着农业产业规模化、生产技术化等的加快发展,叙永县剩余劳动力急剧增加,劳…展开 >

    一、 叙永县情及劳务现状情况

    叙永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云贵高原北端,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素有“鸡鸣三省”之称,是川、滇、黔三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全县幅员面积2977平方公里,总人口7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7万人,是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少数民族待遇县。

    随着农业产业规模化、生产技术化等的加快发展,叙永县剩余劳动力急剧增加,劳务输出成为叙永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方式。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建筑业已逐步成为叙永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建筑劳务输出,也成为全县剩余21万劳动力人口增收致富最主要的途径。

    二、 建筑劳务品牌介绍

    (一)建筑产业及建筑劳务现状

    1. 建筑产业规模突破发展。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全县建筑业迅猛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富民增收作出了重大贡献。截止2017年底,叙永县共有建筑业企业54家(其中双特级资质企业1家,一级企业2家,二级企业4家,三级企业47家),2016年实现建筑业产值12.3亿元,增长率达到412.75%。叙永县建筑业发展正逐步由薄弱型向强劲型跨越发展。

    2. 建筑劳务输出迅猛发展。叙永县转移劳动力中,在外建筑务工5.2万人。经住建部门、人社部门和企业委托进行建筑职业技术培训合格的建筑工人约2.2万人,各类执业资格注册人员总数达2300人。建筑产业工人正由传统型向知识型、技能型转变。

    3. 建筑劳务品牌彰显效应。随着叙永县建筑产业及建筑劳务输出的不断发展,县委县政府积极创建叙永县建筑劳务品牌,并于2016年成功申报“全国建筑劳务输出示范基地”荣誉称号。同时,叙永县高度重视建筑产业及建筑劳务工人转型发展,全力争创住建部主推的“新时期全国建筑产业工人培育示范县”试点工作。2018年4月,住建部带领中建协、中建总公司、中建八局等单位深入叙永县考察建筑劳务输出及建筑产业工人培育工作并给予充分肯定,促成叙永县与中建八局的全面战略合作,叙永县建筑劳务品牌效应正全面彰显。

    (二)建筑劳务品牌打造及保护措施

    1. 政府主导,政策扶持。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建筑技术培训和建筑劳务输出领导小组,各乡镇相应成立领导小组,构建县、乡、村、社为一体的纵向管理体系。二是强化政策扶持,县委县政府下发多项支持、扶持建筑业发展和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文件,促进建筑劳务输出。三是强化政府服务,依法规范建筑劳务用工合同的签订及履约,将民工工资支付与企业诚信挂钩,建立保障民工工资支付的长效机制;建立建筑劳务输出跟踪服务制度,针对劳务输出较为集中的区域,成立专门机构跟踪服务,加强劳动力转移就业全过程的管理;建立建筑工人法律援助律师团队,完善法律援助措施,免费提供维权服务。

    2. 培育龙头,打造品牌。利用贫困县企业上市免排队机遇,鼓励企业资质和技术升级,大力培育“建筑旗舰”企业。2017年,叙永县中七建工集团成功申报“双特”级资质,成为四川省首家“双特”级资质民营建筑企业。叙永县“建筑旗舰”起航腾飞。

    3. 强化培训,提升技能。一是强化宣传引导,向各乡镇和施工企业免费发放文件、挂图、画册等宣传资料和建筑技术书籍、光盘共3万余册,并到乡镇开展建筑工人技能培训宣传活动。二是建立培训基地,整合职业高中技能培训资源,建立建筑产业工人培训基地,开设钢筋工、砌筑工、抹灰工、架子工、模板工、混凝土等工种较为齐全的专业培训课程。公开比选三家建筑技术培训学校,深入农村一线,对全县25个乡镇贫困家庭劳动力开展建筑技术培训。三是强化技能实训,加强理论与实训相结合,设置职高建筑工人技能培训实训场地,在县域范围内择优选择施工企业建立岗前实训场地。

    4. 结合扶贫,助推致富。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提出“以建筑劳务输出产业化发展”助推精准扶贫的工作思路,组织成立建筑劳务公司,引导经培训合格的建筑工人进入劳务公司。目前,注册成立的小型建筑劳务企业30家,吸纳贫困户劳动力9800人,实现年创收5亿元。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不断向建筑产业转移,建筑劳务已成为叙永县脱贫攻坚的产业支柱,“一人务工,全家脱贫”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认可。

    三、 建筑劳务发展规划

    (一)强化培训,着力提升素质。

    (二)以人为本,健全保障体系。

    (三)搭建平台,拓宽劳务渠道。

    收起 >
  • 广核电四川
    “广核电”是四川省广元市依托四川核工业技师学院为培训基地,以中国核工业二三建设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二四建设有限公司、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国核工业第五建设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有限公司、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鸿准精密模具、广东生益、三星重工、深圳华为技术、南方航空、北京奔驰等国内知名企业为实训、就业基地,为我国核电工业培养初中高级技能人…展开 >

    “广核电”是四川省广元市依托四川核工业技师学院为培训基地,以中国核工业二三建设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二四建设有限公司、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国核工业第五建设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有限公司、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鸿准精密模具、广东生益、三星重工、深圳华为技术、南方航空、北京奔驰等国内知名企业为实训、就业基地,为我国核电工业培养初中高级技能人才的品牌总称,具体包括电气安装及仪表调试、核电管道安装、焊接、铆工、核电暖通工、核电安全员及核电设备检修等专业品牌。

    通过专业培训、安置的“广核电”品牌毕业生主要在核电建设单位、国内外知名企业就业,月平均收入在4000元以上,部分在卡塔尔、摩洛哥、喀麦隆、苏丹、埃塞俄比亚等国外项目工作,年薪10余万元。在一流企业就业,享受一流的就业跟踪服务,使广元市“广核电”劳务品牌蜚声在外,供不应求。

    一、 输出规模及技能水平

    广元市累计为核电安装、施工输送初、中、高各级劳动者30000余人,其中,中高层管理干部500余人,技术骨干10000余人,班组长以上骨干3000余人。近三年通过四川核工业技师学院培训输送到中核建集团大连红沿河、山东荣城、江苏连云港、浙江海盐、福建宁德、福建福清、浙江三门、广东阳江、广东台山、广西防城港、海南昌江等项目部技术工人2200余人, 1000余人成长为生产骨干, 150余人提升为现场班组管理人员。

    二、 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是源源不断地为我国核电生产、安装、建设事业培养输送了合格的劳动者,促进了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二是广元市招收的核电工大量来源于川、陕、甘、河南、新疆等省,核电企业收入普遍偏高,既解决就业问题,也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工作贡献了力量。从2014年开始对口陕西省旬阳县、白河县教育扶贫任务,共计培训和推荐就业200余人;2016年对口扶贫四川省甘孜州雅江县山背后村;2017年承接四川省首批跨市州就业扶贫专班38人培训任务,学员全部安置就业;2018年对口扶贫阿坝州小金县新格乡千家村,派驻驻村干部一名,组建“一帮一”技能培训班一个,通过培训学院将安置合格学员到核电项目就业,响应“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号召,做好学院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三是这部分核电工经过培训、就业的锻练,掌握了技术,学会了先进的管理、生产经验,有的同志成长为企业生产骨干和管理人员,有的同志利用技术和资金成功创业。四是广元市“广核电”中的多个工种经过多年的锤炼,已经成为一个影响大成熟的劳务品牌。

    三、 品牌保护措施

    1、 建立顶岗实习基地。为配置与专业相对应的校外实习基地,以利于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并取得组织安排实习教学的自主权,核工业技师学院与中国核工业二三建设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二四建设有限公司、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国核工业第五建设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有限公司、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鸿准精密模具、广东生益、三星重工、深圳华为技术、南方航空、北京奔驰、上海大众汽车等200余家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实习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和学院高层管理、工程技术人员、专业教师能进行沟通交流,有效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院发展,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搭建互利双赢的平台,使学院、企业和学生三方受益。

    2、 实施"订单"培养。广泛与中国核工业二三建设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二三建设有限公司南方分公司、中国核工业二三建设有限公司东方核电工程公司、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第五建设有限公司、成都海光核电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定向、订单培养协议,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习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院负责完成,学生的上岗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毕业后即参加工作实现就业,达到企业人才需求。

    3、 开展在职职工高技能培训。与企业紧密联系,开展在职员工技能提升合作,每年培训合格高级工500余人,给企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4、 教学内容补充和完善。时刻了解和掌握市场用工信息,根据市场用工信息不断调整和补充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企业要求完全接轨,满足企业的需要。

    将继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质量为核心”的指导思想,秉承“校企共融,人才同育”的理念,良好的安置工作、优质的跟踪服务、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切实提升员工队伍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努力做好学生安置就业工作,为企业和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人才而尽我们一份力量。

    收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