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

  • 案例 | 一边拖欠工人工资 一边隐匿转移财产 检察机关提前介入打击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

    庭审现场隐匿、转移财产,不断找理由推脱,恶意拖欠538名农民工工资269万余元。经山东省东明县检察院提起公诉,近日,法院以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判处被告人周某甲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缓刑二年,并处罚金1万元;判处周某乙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二年,并处罚金1万元;...

  • 签下“军令状”后业绩未达标 高管被公司起诉卖房赔偿

    本报讯 公司聘用总经理时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绩效目标,为确保业绩达成,双方还签订了一份协议书,总经理以个人所持房屋做抵押,并承诺在业绩不能如期完成的情况下,以该房产变现价值弥补公司利益。之后,公司解聘总经理并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近日,江苏省...

  • 江苏苏州:一公司要求“跳槽”员工赔偿违约金被驳回 双方保密协议未对竞业限制明确约定

    本报讯 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约定竞业限制条款来达到保护商业秘密和维持竞争优势的目的。竞业限制是以劳动者的自由权和择业权为代价,会减少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在此情况下,竞业限制义务应当如何约定才能算真正有效呢?近日,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相关案...

  • 案例 | 用人单位未按规章制度履行加班审批手续,能否认定劳动者加班事实

    基本案情吴某于2019年12月入职某医药公司,月工资为18000元。某医药公司加班管理制度规定:“加班需提交加班申请单,按程序审批。未经审批的,不认定为加班,不支付加班费。”吴某入职后,按照某医药公司安排实际执行每天早9时至晚9时,每周工作6天的工作制度。其按照某...

  • 讲“法”为何也要谈“情”?

    阅读提示相对于劳动仲裁和到法院打官司漫长而复杂的程序,调解能够减少司法成本,在劳动者原有的维权途径之前新增了一条“绿色通道”,劳动调解员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应该说“法”还是谈“情”?劳动调解员有自己的说法。“您好,我是工会...

  • 岗前培训发生意外事故,劳动关系如何认定?

    本报讯 岗前培训中,意外遭遇交通事故,劳动关系如何认定?劳动者的利益能否得到保障?近日,山东省平邑县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岗前培训中因交通事故导致赔偿纠纷,劳动者向法院起诉请求确认存在劳动关系的案件,法院一审判决认定参加岗前培训的原告段某与单位存在劳动关...

  • 案例 | 前员工追讨超200万元奖金及经济补偿 万和证券因劳动纠纷案被强制执行89.71万元

    近日,万和证券因劳动纠纷案被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法院强制执行89.71万元。详情显示,这是前员工邓某与东家“对簿公堂”讨薪的余波。法院在7月中旬做出终审判决,万和证券向邓某支付股票质押提成奖励及被迫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等共214.98万元。据中国裁判文书网披露的二...

  • 案例 | 员工请假三天遭除名 企业被判违法

    员工请假三天遭除名,企业被判违法一项关键证据让员工“反败为胜”。疫情期间请事假后被公司认定旷工,丢了工作还拿不到补偿金?厨师安师傅的漫漫维权路一波三折:经劳动仲裁支持、一审程序败诉后,在北京市总工会法律服务中心的帮助下,二审阶段成功改判,维护了其合法...

  • “拉黑”不是预防恶意求职的好办法

    据《中国青年报》8月30日报道,日前,一份由上海40多家中小微企业一起核对、草拟的“求职者黑名单”在上海的资产管理公司、影视制作公司等中小微企业老板之间流传。被列入“黑名单”的人,有的利用企业不交社保和居家办公的漏洞,同时在多家企业任职领取多份工资;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