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就业服务案例

第二届优秀案例32:疫情下“被失业”如何突出重围?

2023.11.16

关键词:失业人员  重归职场


案例介绍:

因受疫情影响,就业市场中“被动失业”的情形有所增加。小王,男,34岁,原本在上海出入境管理局从事签证办理类文书工作。这份工作很符合他的心意,都是重复性的工作,压力不太大,工作时间稳定,不需要经常加班,薪资也勉强符合他的心愿。但是突如其来的疫情导致外聘人员被大量裁员,小王也因此失去了工作。离职后他心情低落,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岗位重新就业。


案例分析:

“被动失业”往往对求职者打击很大,使求职者难以有效调整情绪,陷入自我怀疑中,不能快速投入到求职中,重新就业的过程步履维艰。小王身上就体现了这一矛盾点:虽然待业在家十分焦虑,但在找工作时却漫不经心,没有持续的、有效的求职行为。

通过交流,得知小王对于“被离职”是有些介怀的。一方面觉得是因为自己工作做得不够好才导致被解聘,产生了自我怀疑;另一方面,他一直处在舒适安逸的环境中,没有学习新技能,对于突然离职感到有些恐慌,想要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却没有方向,同时也缺乏求职技巧,想到要进行一次次面试就有些忐忑。解决小王的问题需要从调整情绪、确立方向、提升技能等方面着手。


案例指导:

指导师对小王焦虑但不行动的状态不加评判,与他共同探讨问题所在。“离职之后你感觉怎么样?”,“现在每天大概投几份简历,去参加过几次面试了?”,“你觉得自己投递简历的频率怎么样?”,“为什么有些面试你会不想去呢?当时是怎么想的呢?”……抛出一系列问题,将小王先从焦虑情绪中抽离,静下心思考具体的求职行为。

1. 接纳情绪,帮助求职者重塑自信

在详细了解小王的想法之后,指导师判断小王对于重新就业还是有积极性的,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激发小王的自信。首先,指导师对小王的情绪表示理解和接纳:“这份工作的确很好,又稳定又轻松,没法继续做下去的确是挺遗憾的。”其次与小王探讨疫情下的行业就业情况,包括小王所在企业遭遇的困境,让小王了解到他的失业是不可抗力造成,而非本人因素,进而打消他对自己的怀疑,重拾自信。再次,使用“阿Q”式劝慰:“34岁失业总比44岁失业好吧?我们一起看看可以为下一份工作做些什么?”经过引导,小王逐渐从失业的低落情绪中恢复过来,对接下来的求职也更为乐观。

2. 探索目标,共同确定择业方向

针对小王无法确定求职方向的问题,指导师首先通过引导式提问帮助其具体化了工作期望:工作时间稳定;不想有太大的压力,不愿意从事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工作,工作内容最好以重复为主;对薪资无特别要求。接着,帮助小王对自身优劣势进行了梳理:做事情仔细认真,对文员和客服类的工作有较丰富的经验,工作经历比较稳定,对薪资要求也不高;但是缺乏专业技能,不太擅长与人沟通。根据小王的特点,帮他初步锁定了银行文员、外贸单证员、公司内勤等岗位。

3. 参加培训,不断强化求职技能

为进一步提高小王的求职能力,指导师推荐小王参加了 “浦东新区青年求职能力实训营”。通过参加实训营开设的自我认知、行业分析、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一系列课程,小王的求职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此外,小王通过参加实训营组织的技能体验和企业参观活动,了解到更多的行业、企业以及岗位信息,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就业形势和自身情况制定了下一步的求职规划。

4. 多向发力,助力拓宽求职渠道

在准确定位求职目标后,我们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帮助小王拓宽求职面,为其精准推荐岗位,不断争取面试机会,小王在面试中也逐步提高了求职技能。最终,在实训营专场招聘会上,小王通过了迪士尼的面试,被成功录用。


( 责编:系统管理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