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乡村振兴 就业服务
案例内容:
百色市凌云县下甲镇有10个行政村,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有高山瑶、背笼瑶等民族,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居住在弄福村、彩架村、坪山村、陇凤村,且都分布在高山地区。下甲镇生活条件艰苦,交通闭塞,当地少数民族跟外界的交往非常有限,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思想落后,过着“自给自足、农耕火种”的生活。按照“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一个都不能落下”的工作要求,下甲镇就业社保所响应上级号召,积极作为,助力乡村振兴,取得了显著成效。
案例分析:
下甲镇是多民族乡镇,生活条件艰苦,当地群众思想保守,就业意识薄弱,不愿意转移到外面务工、怕被欺负和欺骗,一直以来都是就业工作最薄弱的环节。如何更好的服务辖区劳动力、特别是少数民族务工人员的就业需求,重点打破少数民族固有的陈旧思想,帮助少数民族同胞走出大山,跟上时代步伐,是就业扶贫的难点。下甲镇通过服务进村,转变了少数民族“不外出就业”的思想,实现了富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就业。
案例指导:
下甲镇就业社保所针对当地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无数次走进少数民族大山地区,通过“两条腿”把少数民族同胞的就业路子走出来、拓出去,从就业指导、就业维权、岗位推送等方面着手,不断深化同少数民族同胞的交流,拉近跟少数民族同胞的距离,心连心交谈,逐步打破少数民族同胞对于外面世界的顾虑,让少数民族同胞真正接受时代改变,接受外出务工理念,不断改变他们的思想,为他们外出务工铺平了道路。
1. 就业服务精准摸底有“广度”。为提高对本镇劳动力、特别是少数民族同胞就业帮扶精准性,下甲镇就业社保所多次开展对辖区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和就业需求摸底调查服务工作,通过全域敲门行动,精准掌握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劳动力技能和就业需求。通过系统分析,帮助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少数民族劳动力逐步找到自己的定位、破除陈旧思想,使他们愿意走出大山、赚钱养家,树起了当地就业致富大旗。
2. 就业服务精准指导有“准度”。下甲镇就业社保所利用赶街日和各种镇、村活动,不断宣传和讲解就业政策,且进村入户,根据少数民族同胞不同的心理顾虑、思想包袱、文化水平、劳动技能,进行不同的就业指导,做到“滴水浇灌”,从职业素养、岗位匹配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消除农村劳动力的思想顾虑,树立新的就业理念。把就业指导工作列入就业社保工作制度,长期定期开展,形成工作机制。
3. 就业服务精准宣传有“高度”。下甲镇就业社保所利用赶街天、少数民族节日等活动,深入群众、深入少数民族村寨,通过现场讲解,维权案例分析,维权程序实操等方式,以简单易学、通俗易懂的方式把就业维权法律政策灌输到少数民族同胞心中,且把就业维权和就业政策编制成山歌,通过传唱的方式使就业服务和劳动维权政策深入人心,让有想外出务工的人员消除心中的顾虑,大胆走出大山,展现下甲镇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
4. 就业服务精准投送有“力度”。下甲镇就业社保所为了把就业服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经常进村入户,根据精准摸底台账,第一时间通过微信、QQ、宣传单、面对面等多种形式把岗位信息和培训信息精准投送到有需要的农村劳动力手中。因少数民族居住在石山区,且非常分散,很多地方交通不方便,就业社保所为了把岗位信息和培训信息精准投送到少数民族同胞手中,大部分都靠着“两条腿”一步一步、一户一户地把就业岗位和培训信息“搬运”到少数民族家门口,一张纸很轻,但是承载了少数民族就业的希望,却是重逾千斤,一次岗位推送很少,但是长期的岗位“搬运”,积少成多,聚沙成山,滴水成海。长期以来,下甲镇就业社保所把少数民族同胞的就业技能提升作为就业服务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下甲镇就业社保所会同“村两委”对少数民族同胞的培训意愿进行常态化摸底,实时掌握他们的培训意愿和培训需求,建立动态培训需求台账。要求培训机构首先组织有培训需求的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少数民族劳动力参与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其外出务工打下坚实的基础。
案例成果:
精准服务硕果累累。通过下甲镇就业社保所不断努力,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一个一个地把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少数民族富余劳动力拉出了大山,走进了城市,全部实现了外出务工就业,有的已经盖起了楼房、有的买起了小汽车,有的已经在城市安家落户,全镇农村劳动力12700多人,现在每年转移就业人员达到了10000人以上,接受技能培训2600人次以上。转变了他们的思想,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技能。就业政策在不断地变化,就业环境在不断地改变,就业工作人员在一次一次地更换,但不变的是他们“精准服务”的精神,他们为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少数民族劳动力就业服务的奉献精神将一直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