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四川达州:“三全”举措助力脱贫劳动力增收顾家两不误

2025.10.16

为解决部分脱贫劳动力“就业远、顾家难”问题,四川省达州市从全领域精准挖掘岗位、全方位提升技能水平、全链条优化就业服务三个方面下功夫,让脱贫劳动力在家门口端稳就业“饭碗”,实现脱贫劳动力就业28.1万人。

全领域挖岗位,就业空间到村。加强与福建福州、浙江舟山等38个城市的劳务协作,组织化输出就业20.5万人。同时联动人社、教育、卫健等12个部门开发社区治理、农技推广等紧缺岗位2.1万个。乡镇(街道)、村(社区)结合特色产业建成71个特色产业工坊,吸纳就业3.2万余人;盘活闲置资源,创新推出社区“微工厂”模式,成功帮助1.2万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开发村道保洁、河道管护等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人口、零就业家庭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1万余名。

全方位提技能,增收赋能到人。根据脱贫劳动力年龄、技能和个人意愿,采取“订单式”“订制式”培训方式,分级分类开展新型农机手、乡村建设工匠等示范培训班,实现“培训即就业”。依托“竹蔑匠”“宕渠裁缝”等特色劳务品牌,邀请技术专家,组织脱贫人口2100余人开展纺织、手工等实用性技能培训。联合“茶妹子”“田城农技”“田城电商”等劳务品牌,举办生态种植、病虫防治、电商直播等“田间课堂”,培训村民400余户。

全链条优服务,就业保障到家。建立“企业下单—平台派单—微工厂接单”的订单分拨机制,依托“蜀我·会找活”数智平台184家劳务专合社,将订单分发至社区“微工厂”。依托就业服务V3.0系统,对脱贫人口、残疾人等开展“拉网式”排查,动态归集12万余条劳动力信息,并针对就业困难群体“一人一策”定制帮扶措施。推行人社服务“社区通办”,将就业补贴申领、高龄补贴办理等经办权限下沉社区;在重点社区设立人社服务“流动窗口”,选派业务骨干轮岗答疑,打通人社服务“最后一百米”。

  • 脱贫
  • 劳动力
  • 增收
  • 顾家
  • 服务
解决部分脱贫劳动力“就业远、顾家难”问题,四川省达州市从全领域精准挖掘岗位、全方位提升技能水平、全链条优化就业服务三个方面下功夫,让脱贫劳动力在家门口端稳就业“饭碗”,实现脱贫劳动力就业28.1万人。 全领域挖岗位,就业空间到村。加强与福建福州、浙江舟山等38个城市的劳务协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