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新闻

夯实创新发展的人才根基——“十四五”时期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工作成就综述

2025.10.13

从“天宫”巡天到“海斗”探渊,从北斗组网到C919翱翔,从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到新能源汽车销冠全球……一个个镌刻着中国智慧的科技坐标,在全球创新图谱上不断书写新时代的东方传奇。

兴国强邦,人才为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十四五”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专业技术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五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通过精准施策与系统性改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夯实人才根基。

这五年,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制定针对性支持政策,把人才引向国家急需的地方,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现新提升。

这五年,我国博士后创新队伍发展壮大,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深入实施,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全面铺开,攀高逐新有了专业技术人才坚实的台基支撑。

这五年,人才评价改革实现破立并举,人才发展机制的“顽瘴痼疾”“流动壁垒”被一个个破除,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持续迸发。

……

一支浩浩荡荡的专业技术人才大军,正乘着改革风帆,以创新笃行为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破浪前行。

服务保障国家战略

立起新时代人才强国支点

9月12日,作为人社部重点支持北京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重点项目,《北京市新质生产力人力资源开发目录(2025年版)》发布。

五年来,紧扣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科技自立自强、乡村全面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我国同步谋划推进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开发使用,立起新时代人才强国的战略支点。

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如火如荼,亟需全球范围的优秀人才和大量熟悉国际规则的专业人才。聚焦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我国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保障政策,支持北京、上海、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

人社部与北京、上海、大湾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备忘录,集中配置专业技术人才优势资源,指导有关地方有序开展改革试点。指导北京开展国际专业人才评价;赋予上海探索完善职业资格国际(境外)认可机制、以赛事引领促进数字人才选拔培养、聚焦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举办专家创新大讲堂等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服务改革试点任务;召开共建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座谈会,拓展港澳专业人士在大湾区内地执业范围,加快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发布关于支持港澳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创业实施意见。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紧扣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人社部加强部门协同配合,在实施人才项目、制定人才政策、推动改革试点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全国人社系统上下联动,不断完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强化用人单位等市场主体作用,打通人才流动壁垒,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有序流动,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和重大应急攻关项目,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

江苏构建高层次人才事业编制“周转池”机制,破解关键领域引才用编难题;重庆探索以科技创新、人才互动为导向的科研人员互派顶岗培养;成都开展“蓉城英才计划”卓越工程师项目。

有机制保障,有平台托举,无数专业技术人才奔赴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一线,争创新功。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围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人社部加大人才人事帮扶,持续开展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特殊培养工作,统筹推进专家人才服务基层工作,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支持县以下基层开展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实行部分地区职业资格考试单独划定合格标准倾斜政策,把更多专技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

2023年,在开展试点工作基础上,实施单独划线政策升级版,将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四省涉藏州县纳入范围。放宽分数但不降低质量,通过加强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打通基层专业技术人才上升通道,实现“人才下沉”与“质量提升”双赢。

云南组织开展“百名专家进云南”“百名专家进乡村”等系列人才服务活动;重庆出台薪酬激励措施,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青岛对促进青年服务乡村振兴作出制度性安排,出台支持取得职称的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发展16条政策……一项项活动载体,一项项制度创新,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的人才动能。

国家战略部署到哪里,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就跟进到哪里,专技人才工作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现新提升。

培优人才底座

勇立潮头书写创新故事

新时代,创新是高质量发展图景上靓丽的主色调。

专业技术人才是创新主力军,在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中地位突出、作用重要。“十四五”以来,人社部始终把专业技术人才工作融入创新驱动发展全局中谋划推进,着力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聚焦加强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等战略需求,人社部优化实施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加快形成以此为基础,结构合理、梯次衔接的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体系。“十四五”时期,新选拔培养近万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制度实施对广大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的激励引导作用不断增强。

青年科技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十四五”期间,聚焦重点领域,加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建设,优化实施以“博新计划”为重点的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和博士后国(境)外交流项目,举办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搭建高水平的交流展示和“揭榜挂帅”平台,完善博士后经费多元投入机制,加大对博士后的支持力度,新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18万人,比“十三五”时期增长64%。

两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共吸引超过1.1万个团队、5万人参赛。端木彦旭团队研发的成像光谱芯片,成功应用于华为手机,实现该芯片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全球首次应用;张俊团队研发的“筛分型碳”负极材料,填补了全球高能量密度钠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的空白;山东大学牟伟伟,采用纳米技术“精准导航”,让抗癌药物更集中作用于癌细胞。

从芯片研制到人工智能,从新能源到生物医药,一批“硬核”参赛项目向质而行、向新发力;从实验室到高新企业,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应用,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队伍应势而生、应运而成。

新质生产力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着力点。“十四五”期间,人社部紧贴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需要,联合其他八部门发布实施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大力培养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的卓越工程师和急需紧缺人才。各地积极推进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多地增设集成电路、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领域职称评审专业,为新经济新业态注入人社力量。

新征程赋予新使命,新任务呼唤新能力。

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举办高级研修项目近1500期,新设立80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培训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600余万人次,部署开展专业技术人才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带动参加继续教育超过7.5亿人次。

留学回国人员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把做好留学人员工作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留学人员工作新的定位。

“十四五”期间,人社部门深入实施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项目、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启动支持计划、海外赤子为国服务行动计划等重点留学回国项目,健全留学回国人才普惠性服务体系,联合十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留学人才回国服务工作的意见》。已建成374个留学人员创业园。山东海洽会、广州海交会、大连海创周、南京宁交会、宁波人才科技周、苏州精英创业周等一批招才引智活动名扬海内外。欧美同学会发布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4—2025)》显示,中国留学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回国发展的意愿愈发增强,我国迎来新世纪最大的海归潮。

从战略科学家到青年科技人才,从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到留学回国人才,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优化、作用突出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正汇聚成势——他们是科技攻坚的尖兵,是产业升级的脊梁,更是新时代最闪耀的星辰。

从实验室的彻夜灯火到工厂车间的精益求精,从数字经济的云端探索到乡村振兴的田间实践——每一位人才的奋斗,都在铸就强国的基石;每一次创新的突破,都在点燃时代的火炬!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排名从2021年的第12位提升至2025年第10位,首次跻身全球前十。

破壁垒立新标

释放人才澎湃活力

辽宁大连瑞驰食品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波,学历不高,凭着每年为企业创利千万元的贡献,评上了高级工程师;南京林业大学教师蒋华松没有发表一篇论文,凭借出色的教学工作业绩,被评为教授。

“十四五”期间,围绕职称评审标准、学历奖项等限制性条件以及评价机制等关键环节,坚持破立并举,大力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的评价倾向,27个系列职称制度改革全面完成,职称评审管理等综合性配套政策日益完善。着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设置合理、评价科学、管理规范的新时代职称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正逐渐成为新时代人才评价的“新标尺”。科研人员主要看研究成果能否“顶天立地”;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主要突出临床实践能力评价,把能看病、会看病、看好病作为临床医务人员职称评价的主要内容;对各类教师主要突出教育教学能力和业绩……

全国人社部门上下联动,广东在全省推广代表性成果制度,建立各职称系列代表性成果清单;北京出台高层次急需紧缺特殊特艺人才高级职称认定办法;湖北为省级实验室和部分地方急需紧缺、突出贡献人才组织高级职称特殊评审会……

同时进一步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合理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清理规范人才招聘、评价、流动等审批事项。

浙江以新型研发机构为主推进职称评聘改革,授予重大科研平台高级职称自主评聘权和社会化评审权;湖北授予优势产业龙头企业正高级职称评审权;广东在全省设立非公人才职称直报点300多个,畅通非公领域申报职称渠道;青岛实施“专精特新”企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举荐制。

凭借多年英国求学工作经验以及英国工程技术学会(IET)特许工程师职业资格,在美银宝网络信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的机器学习工程师王元获得了国内高级工程师职称。

IET特许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原本分属两个国家不同人才评价体系。得益于我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实现了互通。

五年来,我国完善职业资格制度,动态优化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积极推进职业资格国际互认,支持试点地区制定实施境外职业资格单向认可清单。

改革永无止境!今年6月,人社部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服务改革试点工作,明确利用2年时间,开展博士后工作、职称和职业资格、继续教育、专家工作、留学人员回国、综合服务及其他工作等6方面24项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服务改革工作试点。

“这次改革聚焦专业技术人才工作领域的堵点、卡点、难点,突出解决人才工作‘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管理创新和服务优化。”人社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负责人介绍。

时代浪潮奔涌向前,强国巨轮破浪而行。浩浩荡荡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如同澎湃的引擎,驱动着中国号巨轮在民族复兴的壮阔航程中劈波斩浪、行稳致远!(蔡秀萍)

  • 创新
  • 专业技术
  • 工作
  • 国家
五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通过精准施策与系统性改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夯实人才根基。 这五年,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制定针对性支持政策,把人才引向国家急需的地方,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现新提升。 这五年,我国博士后创新队伍发展壮大,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深入实施,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全面铺开,攀高逐新有了专业技术人才坚实的台基支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