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新闻

潮涌大湾区,创业竞风流——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大赛侧记

2025.10.09

金秋九月,珠江潮涌,粤港澳大湾区的制造重镇——佛山迎来了一场硬科技的巅峰对决。9月27日,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大赛总决赛在这里拉开战幕,作为大湾区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高规格、广覆盖、强链接的创新创业盛会,大赛以“湾创未来,粤聚英才”为主题,致力于汇聚全球创新资源,推动创业项目高效对接,支持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本届大赛共吸引海内外7146个创业项目注册参赛,其中港澳地区项目达1761个。最终,150个项目会师总决赛,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集成电路与低空经济、医药健康与生物制造、食品科技与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与文化创意五大赛道上展开角逐。创新火花激烈碰撞,一幅活力奔涌的湾区创业图景正徐徐展开。

硬科技引领,大湾区创业热力高涨

“6分钟路演,5分钟答辩,1分钟打分——计时开始!”9月27日上午8点半,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大赛总决赛五大赛道的路演正式启动,空气里弥漫着“硬核”气息。

“我们做的是高精度显微眼科手术机器人,该机器人可实现微米级控制,能够提升手术操作的稳定性,辅助眼科医生实现精细的手术操作和药物的微量注射。”医药健康与生物制造赛道选手宋日辉介绍。身为资深投资人,评委罗飞赛后十分感慨:“今年项目整体水平大幅跃升,尤其在细胞基因治疗和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看到了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力量。

在集成电路与低空经济赛场,气氛同样紧张。评委肖国伟博士边听边记笔记。“不少项目在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高端装备等方面填补了国内空白,有些技术甚至具备国际领先水平。”他在间隙接受采访时说,“这些初创企业展现出的技术先进性和发展潜力,让人眼前一亮。”

硬科技的魅力,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创业达人。香港青年科学家协会执行主席高博在评审时观察到,许多项目具有港澳背景,“这些项目科技含量非常高,原创性强,且与大湾区产业链紧密结合。”

即便在现代服务与文化创意赛道,科技赋能也成为主流趋势。评委朱明明用“三新一高”概括参赛项目特点:“新技术、新模式、新动能,以及团队的高水平。许多项目由院士、博士领衔,科技正深刻重塑传统服务业。”由香港城市大学能源及环境学院教授及年轻科学家创立的“创冷科技”便是典型代表,其研发的无电制冷涂层产品降温效果最高达42℃,已应用于建筑、工业、汽车等多元场景,覆盖全球近30个国家和地区。“我们希望用这项技术,为全球低碳城市提供中国方案。”销售经理李育诚说。

“成本如何与工业化产品竞争?”“如何证明是全球首创?”“极端工况下的失效概率是多少?”——在各个赛场,评委们从技术、市场、资本多维度发起犀利提问。这里没有虚招,只有实打实的专业交锋。

堆叠芯片、空间在轨操作机器人、超低轨道航天器、可植入人工脏器……随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与技术方案密集亮相,一场澎湃的产业新浪潮正加速涌向大湾区。

资源精准对接,打造资本与创意“相亲”平台

“恭喜13号项目获得6家单位意向投资,最高意向投资额9000万元……”在总决赛激烈比拼的同时,创业资源对接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不同于赛场上的打分评比,这里直接将“分数”转化为“投资额度”——每个项目完成5分钟路演和5分钟答辩后,由现场的投资机构代表在1分钟之内给出意向投资金额,最终依据洽谈成果统一组织意向签约。来自不同地区、覆盖多元领域的24个创业项目齐聚于此,怀揣着迫切的融资需求。项目代表们侃侃而谈展示亮点,细致回应投资人提问,积极建立合作联系,充分利用这一平台争取资本青睐。

分数变额度,好评变意向,正是举办本次大赛的关键目标之一。空天知行合一(温州)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陈磊兴冲冲地向记者展示:“这是我们刚和洪泰基金签订的4000万元意向投资书。这次大赛让我们这些初创企业有机会直面资本,而且能感觉到他们愿意倾听、有意向投入,这一点特别可贵。”

在对接活动的现场,投资逻辑正在悄然转变,从过去的“快进快出”逐步转向“长期陪伴”。松禾资本创始合伙人厉伟对此深有体会:“耐心资本增多是一个积极信号,这有助于创业者提升技术和管理等综合能力,从而提高我们的投资成功率。”

香港科技园企业医克生物凭借艾滋病治疗性核算疫苗项目,不仅斩获大赛特等奖,更在资源对接环节与川商基金签订了6000万元的意向投资书。医克生物行政总裁、联合创始人金侠博士在分享获奖体会时说:“我们这个项目后续所需资金规模更大,非常需要耐心资本与我们一起成长,长线资本有利于催生产业质变。”

本次资源对接活动只是大赛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资源洽谈、合作协商和供需匹配贯穿整个赛事全程。从初赛到决赛,四个月的精彩呈现与深度碰撞,最终达成25.1亿元的意向投资金额,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崭新动能。

生态赋能,厚植创新创业热土

大赛搭建的不仅是竞技场,更是一个立体的“创业生态体验馆”。

“这里制造业实力雄厚,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全面的政策支持和一流的营商环境,为我用新媒体赋能传统企业提供了绝佳机会。”佛山精鹰抖来米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澳门青年邓嘉欣分享她的湾区创业故事时,语气中带着兴奋。她的公司入驻佛山港澳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后,靠着“三年免租+导师陪跑”的服务,从10万元启动资金起步,如今营收已突破千万元。

像邓嘉欣这样在大湾区找到机会的港澳青年不在少数。来自澳门的参赛选手黄嘉玮,此次带来的项目是全栈式多模态工业安全生产管理平台。他坦言,参赛固然希望获得名次,但更想亲身体验这里的创业环境,“这里制造业基础扎实,对我们做硬科技的吸引力很大。”

这份吸引力背后,是广东省精心构建的“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创业孵化、创业活动”四创联动良性生态圈。2024年,广东出台全国首部专门支持港澳青年就业创业的地方性法规《广东省促进港澳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就业创业条例》,并构建“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体系,累计孵化港澳项目超6500个。更实在的是,创业者在广东还能申请最高5000万元、利率低至2.9%的贷款,这在全国都是难得一见的优惠。

在投融资机构与创业孵化基地入驻对接会上,佛山港澳青年创业孵化基地运营总监陈燕媚介绍:“我们提供‘店小二’式服务,创业者只需带团队过来,从注册到市场对接,我们都管。”

赛场外的配套活动,进一步放大了生态的赋能效应。创业项目成果展上,港澳项目专区、科创特色特展充分展现创新创业工作成效,引人驻足。创业大讲堂上,“粤港澳大湾区营商创业环境”“粤港澳大湾区创业机遇”等话题讨论热烈。深圳天使母基金总经理李新建感慨:“用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的话来说,大湾区是唯一一个同时拥有机电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地区,这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而香港数码港管理有限公司首席企业发展官朱美恩则点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区位优势:“不论是国内企业要出海,还是国际企业要进来,大湾区都是最好的第一站。”

总决赛的奖项各有归属,但创新创造的浪潮正奔涌不息。大赛最打动人的不是奖杯与名次,而是让每一位创业者看到:在粤港澳大湾区,每一个优质创意都能找到生长的土壤,在阳光与雨露的呵护下茁壮成长。(徐丽洁 王菁语)

  • 创业
  • 湾区
  • 大湾
  • 项目
秋九月,珠江潮涌,粤港澳大湾区的制造重镇——佛山迎来了一场硬科技的巅峰对决。9月27日,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大赛总决赛在这里拉开战幕,作为大湾区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高规格、广覆盖、强链接的创新创业盛会,大赛以“湾创未来,粤聚英才”为主题,致力于汇聚全球创新资源,推动创业项目高效对接,支持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本届大赛共吸引海内外7146个创业项目注册参赛,其中港澳地区项目达1761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