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面锦旗一定要收下!在吉林市打工受了伤,是你们让我这个外乡人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近日,一位来自四川罗阳的农民工罗师傅走进吉林市昌邑区法律援助中心,展开写有“依法为民解难事法律援助暖人心”的锦旗,表达着诚挚谢意。
今年59岁的罗师傅是吉林市某建筑工地的工人,2024年8月在工作时被飞溅的石子击中右眼,诊断为右眼创伤性虹膜根部离断、睫状体脱离、离断,前房积血眼挫伤等外伤,后续治疗需几万元,但工地负责人支付初期检查费后以“操作不当”为由拒绝继续赔偿。文化程度不高、没签劳动合同、语言沟通不顺畅又不懂维权流程的他,在老乡指引下找了昌邑区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耐心接待并迅速启动“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当天指派擅长工伤纠纷的法律工作者梅林承办。考虑到罗某语言沟通不顺畅,初次来到吉林市,工作人员主动上门收集证据,法律工作者梅林多次奔赴工地与负责人沟通,讲法规、摆案例,从《工伤保险条例》到地方用工规范解析赔偿依据。面对对方农民工流动性大,不愿承担长期责任的强硬态度,法律工作者通过整理证据链,联系劳动监察部门介入调解,经3轮协商,工地最终一次性赔偿15万元。拿到赔偿款那天,罗师傅反复念叨:“在吉林市打工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这里的好人多、法治暖!”
近年来,昌邑区法律援助中心针对农民工推出“三优先”服务,累计为3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追回欠薪、赔偿金超40万元。从耐心解读材料到调解现场据理力争,法援成为了连接异乡人与第二故乡的温暖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