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

社会知识形态和劳动者就业将出现新变革

2019.06.04

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将极大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的实施必将对我国社会知识形态和劳动者就业带来一场新变革,促进形成尊重技能的社会风尚。

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实现比较充分就业的迫切要求

随着我国产业逐渐向价值链上游转移,制造的产品也逐渐向高附加值产品过渡,就业岗位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不断上升。在此情况下,劳动力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已成为劳动力市场的突出问题。

据相关机构调查预测,到2020年,按照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就业的总量需求,全国高技能人才缺口将达到2200万人。

通过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有利于促使技能人才增量迅速增加和存量技能人才职业技能提升,建设新时代技能型产业工人队伍,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促进实现比较充分就业。

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主要取决于产业工人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的高低。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很大程度依靠的是劳动人口众多带来的人口红利。有专家认为,上世纪70年代至2010年,属于人口红利的前半期,劳动力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实现了经济腾飞。2010年至2035年,属于人口红利后半期,人口总量进入负增长,劳动力成本升高,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因此,将我国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是持续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必然要求。

由此可见,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大幅度提高我国高技能人才在产业工人队伍中的比例,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有效途径。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应以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为基础,提高产业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将人口红利转变为技能人才红利。

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武器

《方案》要求加大对贫困劳动力和贫困家庭子女技能扶贫工作力度,聚焦贫困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的技能扶贫行动。

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改“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稳定脱贫和防止返贫的有效办法,是促进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脱贫的根本举措。

各级人社部门、技工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要结合劳动力市场需求和用人单位要求,开展有效、实用的就业技能培训,帮助受训贫困劳动力适应岗位要求,促进实现转移就业;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培养创业带头人,开发适合贫困劳动力的创业培训项目,推广成型的培训实训模式。

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新时代赋予技工教育的重大使命

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任务,是新时代赋予技工教育的重大使命。

一是坚持学制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调整办学结构。技工院校要坚持多元办学理念,合理配置师资、实训场地等教学培训资源。培训资源不足的院校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整合企业的培训资源联合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大力开展贫困人口、农民工、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和在岗职工、大学生、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提升培训和岗前培训。

二是用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有关政策。职业技能培训政策体系建设突破了很多方面的瓶颈问题,技工院校和培训机构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职业技能培训政策,用足用好培训政策。

三是加强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基础平台建设。技工院校要抓住机遇争取国家和地方资金支持,对现有实训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兴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

四是要抓住机遇推动技工院校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建设。技工院校要积极参与职业资格等级评价试点工作,使其具备考核、评价、鉴定职业资格、技能等级、特种作业操作等方面的能力。(河北省邢台技师学院原院长 荀凤元)

  • 技能培训
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将极大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的实施必将对我国社会知识形态和劳动者就业带来一场新变革,促进形成尊重技能的社会风尚。 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实现比较充分就业的迫切要求 随着我国产业逐渐向价值链上游转移,制造的产品也逐渐向高附加值产品过渡,就业岗位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不断上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