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农户增收 创业 就业 乡村振兴
案例介绍: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泉井边村坐落于江山港沿岸,长期以来,村里一直处于“无产业、无项目、无规划”的“三无”状态,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对于村民就业创业带动作用有限,村中大部分村民都靠零散种植农业或外出务工为主获得收入。泉井边村实现乡村振兴困难重重,衢江区人社局通过开展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创业指导、邀请专家技术指导等就业扶贫措施,帮助泉井边村发展甘蔗种植,打造“甜蜜蔗礼”金名片,带动农户创业就业增收。
案例分析:
1. 村经济现状:拥有2300多人口的泉井边村集体有300亩沙滩地,多年来承包给200多个农户耕种,因缺乏有效管理,地块大多处于抛荒状态。长期以来,村内资源闲置严重,变成了村里没产业,村民没事干,村子没发展的“三没”现状。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被列为后进村进行整转。
2. 发展基础:历史上江山港的数次改道,给泉井边村留下了大片适合甘蔗生产的沙性土壤,该村种植甘蔗的历史已有400多年,状元红、贡品一号还是该村独有的品种,但是近些年由于品种杂、品质低、规模小,一直得不到好收益,只有少数居民零零散散种植。2020年,随着“一村一品”发展政策不断推进,泉井边村委决定立足本村实际,因地制宜谋发展,还是以种植甘蔗为抓手,将撂荒的村集体地块收回,统一种植优质品种甘蔗,统一包装营销,开始发展壮大有基础、有特色的“甘蔗经济”。
3. 发展短板:泉井边村两委班子决心狠抓村集体经济建设,发展甘蔗产业带动村民就业致富,但缺乏专业种植技术培训与指导。
结合泉井边村的实际情况,村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村内村民种植甘蔗的技能落后;二是缺少牵头推广带头人;三是该村甘蔗种植零散,未能形成致富产业链。
案例指导:
衢江区人社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发挥人社部门职能,指导泉井边村利用有效资源,开展就业扶贫。
1. 开展就业技能培训。面对泉井边村甘蔗种植农户种植技术落后的困境,衢江区人社局组织专家学者到泉井边村实地指导甘蔗种植技术,组织村民外出考察5次,举办甘蔗种植技能培训,帮助300余名村民掌握先进甘蔗种植技术。在不断提升村民种植技术的同时,培养村民的就业创业思维与意识,为集体化规模化种植甘蔗、打造甘蔗产业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对接帮扶就业创业。为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泉井边村由村经济合作社牵头,村集体种植甘蔗300亩,加上村民们集中种植的200亩,泉井边村甘蔗种植面积达500亩,成为全村重要经济来源。衢江区人社局除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创业政策帮扶外,还有针对性的指导泉井边村结合自身“一村一品”定位,依托甘蔗产业,以村集体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振兴,泉井边村也被评定为2021年省级合作创业村。
3. 助力打造“甜蜜蔗礼”金名片。 建立“发现—培育—升级”机制,帮助泉井边村构建“甘蔗育苗-甘蔗种植-甘蔗制糖(土法制糖工艺)、甘蔗酿酒-甘蔗农文旅”全产业链体系,全力打造甘蔗文化(节节高)、状元文化(泉井美)、蔗酒文化(养生酒),同步注册“甜蜜蔗礼”品牌。在打响产品知名度的同时,深度挖掘甘蔗产业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的巨大潜力,促进全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收致富。目前全村种植甘蔗12个品种,其中可直接食用的果蔗8种,专门榨糖的糖蔗4种,围绕“甘蔗经济”全村共谋划27个项目,当前已完成70%的建设进度。一年可为村集体带来200多万元的收益,带动200余名村民实现自主创业、100余名大龄村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户均年收入2.31万元。
50多岁的泉井边村民老徐,因年龄较大在外难以实现就业,村里发展甘蔗产业后,回到村里自己种植甘蔗,还动员老伴一起为村集体种植甘蔗,每个月夫妻两人可以获得5000多元的收入,实现了就近就地转移、高质量就业。
如今,泉井边村已完成从过去“三无村”到今天“三有村”的成功逆袭,今后更向富村富民富精神的“三富村”迈进。村支书自豪地说:“泉井边不光要做甘蔗1.0,还要让泉井边村进入甘蔗2.0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