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职场适应 舒适区 适应能力
案例介绍:
20出头的小奇第一次约见职业指导师时,顶着鸡窝头,穿着卡通印花T恤和沙滩裤,脸上零星的青春痘洋溢着年轻的气息,一开口第一句“我爸爸让我来找李老师”,然后一脸懵圈。
小奇之前有一份工作,在集装箱堆场做验箱员,之所以选择这个职业,是因为家中从事该行当的人很多,经帮忙介绍入的行。起初在私营物流公司,绩效颇好,收入也高,后来为求稳定跳槽去了国有的物流公司,结果不出3个月,单位让他主动离职。
小奇谈起自己之前的工作也头头是道,“原来的私营企业提成很高,国有单位就没有啦”、“现在行业不景气,和前两年比差不少”……当提到“为什么离职”的时候,小奇面露难色,似乎不想多说什么,最后轻描淡写的一句“这个工作不适合我”。
案例分析:
所谓的“不适合”可能是“不适应”。把“这个工作不适合我”作为离职和跳槽理由的人比比皆是,但要深究一句“哪些方面让你觉得不适合”,每个人都有理直气壮的原因,包括:“太枯燥了”、“没有存在感和成就感”、“能力不擅长”、“人际沟通问题”等等。小奇并没有意识到,在“不适合”的背后有一大部分是“不适应”的问题,期望通过职业选择来解决职场适应的问题,显然治标不治本。
1. 职业的“合”都需要“适”的过程
有些人执着地认为: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一个跟我的特质非常匹配的职业;这个职业没有不适感,找到就意味着成功、幸福;这个能带给我成功和幸福的职业,我此时此刻就有能力进入它。如果这些假设都成立,那么我想请问寻找到这个职业需要多久?要如何寻找?要付出什么代价?
如果当你终于找到并进入那个“最适合”的职业,你却发现还是有很多你不适应的地方,再次感到“不适合”;或是你的能力不够,再加上竞争激烈,你想要进入的公司和职业暂时还不想要你;又或是为了找到这个职业,你兜兜转转好几家公司,职业生涯没有积累,付出代价太大……你要如何解决和应对这些“适合主义”的风险?
人的生命不是机器零件,必须契合职业的齿轮;也不是一把锁,只能配一把职业的钥匙。职业是不断变化的,个人的特质、兴趣、能力、价值观也都是在不断发展的,大多数的情况是,职业需要我们去“适”,才能达到“合”的状态。
2. 正向看待职业中的“不适感”
和小奇一样,许多人通过“离职”、“跳槽”来应对职业中的“不适感”、希望通过职业选择“一劳永逸”获得成功。是什么让我们失去了发展的态度,是压力、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完美主义、还是对失败的担忧?
如果你是一名职场新人,工作3年以内,在职业中产生了“不适感”,那么我要恭喜你,这说明你正在成长。所谓“不适感”往往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比如从学校到职场,就是一个角色的巨大转变,而你对环境变化引发的“不适感”缺乏“应对”能力,就是“不适应”。
好像运动中的“拉伸区”能让自己的肌肉拉伸,提升成绩,“舒适区”的运动量太少,达不到训练目标;损伤区是过度训练,会导致身体受损难以恢复。这个让你略感到“不适”的区域,恰好就是最好的成长区域。
3. 要“适合”还是要“适应”
要“适合”还是要“适应”,根本上取决于你跟社会环境、职业环境的力量对比,到底是你的力量强,还是环境的力量强。如果你现在能力和资源充足,那你可以自由选择“最适合”的职业。
如果你在职业初期,缺少能力和资源,主动“适应”感觉“不适合”的环境,提升“适应能力”,比寻找“最适合”的工作要更重要。而小奇希望通过找到一个“适合”的工作让自己感到“适应”,以至于“舒适区”越来越小,降低了自己的适应能力,并不是一个好的策略。
案例指导:
面对职业的“不适感”,比起逃避离开,更好的策略是不妨借此机会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来扩大自己的舒适区,让自己拥有更多“适合”的职业选项,退一步讲,即使未来有一份“更适合”的工作,企业也愿意交给那些更有“适应力”的人,而不是遇到挑战就退缩和逃避的人。
“不适感”会引发焦虑,当感到不适的压力时,职业指导师建议你可以尝试以下一些方式去“调适”:
1. 制定合理的目标。审视我们是否给自己定下了与自身能力或就业资源相差过大的职业目标,导致我们对目标的执行因为缺乏必要的条件而无法落地,从而导致“不适”的焦虑。比如案例中的小奇,在从私营企业跳槽至国有物流公司前,可客观盘点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与工作风格等就业资源是否与国企物流岗位的要求相匹配,当发现自身能力无法胜任岗位,或国企薪酬体系无法兑现自己重要的价值观,又或是过往“自由灵活”的职业风格与“纪律严格”的公司文化有冲突时,如能适当调整目标期望,从具体的、可执行的目标入手,可更好提升与目标的“适配度”。
2. 寻求导师、伙伴的支持。面对职场中产生的“不适感”,有时候并不是我们身边的支持太少,而是我们从不主动寻求支持。对于像小奇一样的职场新人,当进入新的工作环境,遇到工作要求提升、企业文化磨合、人际关系阻力的“不适感”时,要学会职场求助的技能,从经验丰富的前辈和同行中找到快速学习的路径,学会模仿和复制成功的经验,从而获得快速的成长,达到适应岗位的水平,突破自己的“舒适圈”,提升“适应力”。
发现自己性格中的潜在优势,用自己的方式适应环境。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行为偏好,可以尝试将自己的行为偏好与潜在优势发挥在工作任务与问题解决中,比如,你是不太会主动和不熟悉的人沟通的个性,在各部门的协调工作中总是觉得“不适应”,但你发现自己潜在优势是文字表达,那么你就可以用自己的文字表达的优势,主动通过邮件、简讯、文字汇报等方式进行必要的沟通,同时,文字的表达可能更有条理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