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

激发培训主体动力 提高培训供给质量——访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就业创业研究室主任张丽宾

2019.07.12

我国已建立比较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记者:当前,我国职业技能培训呈现出哪些特点?

张丽宾: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是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水平,目前我国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呈现出四个特点。

第一,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实施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公共实训机构、职业院校为主要载体,职业培训机构为重要补充的培训实施体系已经形成,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了组织保障。

第二,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技能培训制度和政策体系。城乡各类劳动者已全部纳入到国家职业技能培训的政策体系,并初步建立了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培训制度。我国还对各类群体开展了专项技能培训行动计划,包括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农民工、城镇失业人员、残疾人等,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政策体系。

第三,培训模式不断创新。各类培训主体创新开展定向式培训、订单式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等,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第四,大规模的职业技能培训持续开展。政府补贴性培训年均已达到1900万人次,这些培训包括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以及创业培训。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组织体系、制度政策体系,还是从培训模式来说,目前我国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比较完善,培训规模也非常巨大。

通过政策创新激发培训主体的积极性

记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提出,要支持企业兴办职业技能培训,推动职业院校扩大培训规模。您认为应如何激发培训主体的积极性,实现大规模的技能培训?

张丽宾:在各类培训机构中,企业是主体、职业院校是基础力量、社会培训机构是重要支持,要实现大规模的技能培训,就要动员全社会的各种培训力量,通过不断完善职业技能培训的制度和机制,激发参训人员和培训机构的积极性。

对于企业来说,政府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自己的培训机构,面向小企业和社会承担培训的任务。企业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培训形式,包括岗前培训、学徒制培训、在岗培训、脱产培训、业务研修、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政府应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激发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自主培训,调动其积极性。

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政府在政策上要给予这些院校适当倾斜。《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中提到,在核定职业院校绩效工资总量时,可向承担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单位倾斜。我认为在这方面的制度还可以扩展一些,对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培训应有更多的制度和政策创新,比如在招生模式、办学模式和培训对象上给予更多的支持。此外,民办培训机构开展培训活动,也应享受同公办机构的同等待遇,这有利于增强培训机构的力量,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对于培训参与者,激励作用同样重要。例如,对企业的员工来说,可把每年参加培训的时长作为考核薪酬的重要参考;对农民工来说,误工补贴、交通补贴等补助的发放无疑能提高他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企业在制定用工制度时,要充分保障员工参与培训的权利。政府为了保障政策的落实,应进一步加大“放管服”改革的力度,简化培训主体申领补贴的条件和程序。

按照市场需求开发职业技能培训课程

记者:您对当前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如何评价?

张丽宾:目前,我国职业技能培训在内容设置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培训的内容比较老,这主要体现在新职业、新工种的培训上还没有详细的标准,也没有相关的培训教材,无法开展系统性培训。

二是培训的实用性不强,这主要体现在培训者在参加完培训后,进入企业还需要再次培训,这说明当前培训的效果并不好,无法与企业的需求对接。

针对这些不足,要创新培训内容,变老为新,核心是开发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引导培训机构按照市场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开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循环农业、智慧农业、智能建筑、智慧城市建设等新兴产业培训。同时,要完善培训体系,除了提升技能,还要进行通用的职业素质培养,包括职业道德、工匠精神、法律意识、健康卫生、就业指导等方面。此外,还要加强实训培训,提高学员的实操能力。

提高培训机构培训能力改善服务供给

记者:下一步,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重点做好哪些工作,提高培训服务质量?

张丽宾:一是加强培训能力建设。除了此前说到的培训内容开发存在不足以外,培训机构、培训鉴定机构的数量和质量也存在不足。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些城市甚至没有单一工种的鉴定机构,只能到别的地方去进行鉴定。针对这个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培训机构的补贴力度,让其提高课程的开发能力和培训的开展能力。政府还应加强基层培训机构、公共培训机构建设,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购买课程、项目,快速地提高当地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和培训质量。

二是提高培训参与动力。不管是劳动者或是培训机构,都存在不愿意参加培训或组织培训的问题。劳动者嫌占用时间,培训机构嫌管理太紧、补贴太少,这也是去年培训总量稍有下滑的原因之一。在这一点上,政府有关部门应严格落实《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的有关要求,通过一系列激励措施提高他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三是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地区、甚至是经济发达地区不太重视提供这类基本公共服务,这造成很多人对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根本不了解。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强政府对职业技能培训的公共服务,通过信息化建设,让劳动者通过各种渠道准确得到想要的培训项目信息,更好地把培训项目和劳动者需求匹配起来。

四是促进培训质量提升。这与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实用性相关。我认为,政府有能力加大投入,支持培训主体开展一些高质量、周期长的培训。政府还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不光是引进国外的课程,还可以通过联合开展培训,引进国外的资质认证标准,促进培训质量提高。

总之,我们要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的制度框架下,开展更多系统性的培训,通过短期、中期、长期培训相结合,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学制和非学制相结合,让培训方式灵活多样、培训效果立竿见影,这就是职业技能培训未来发展的方向。(赵泽众)

  • 技能培训
针对这些不足,要创新培训内容,变老为新,核心是开发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引导培训机构按照市场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开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循环农业、智慧农业、智能建筑、智慧城市建设等新兴产业培训。同时,要完善培训体系,除了提升技能,还要进行通用的职业素质培养,包括职业道德、工匠精神、法律意识、健康卫生、就业指导等方面。此外,还要加强实训培训,提高学员的实操能力。 提高培训机构培训能力改善服务供给 记者:下一步,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重点做好哪些工作,提高培训服务质量? 张丽宾:一是加强培训能力建设。除了此前说到的培训内容开发存在不足以外,培训机构、培训鉴定机构的数量和质量也存在不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