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来,广西大新县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积极履行政府职责,以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实现稳定就业为首要任务,努力扩大贫困人口就业规模,就业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一、 推动一批创新,就业培训“动真格”
即创新夜校培训、“创业培训+电商”、残疾人网络创业培训培训方式
一是创新推行夜校培训。结合农村贫困劳动力特点,创新夜校培训形式,深入村屯,利用晚上或周末农民闲暇时间,开展短期技能提升培训。2018年以来共开展育婴员、中式面点师、混凝土工等工种培训班48期,组织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180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97人。二是创新“创业培训+电商”模式。为深入推进电商扶贫工作,大新县人社局积极对接相关业务部门,整合各部门培训资源和资金,将SYB创业培训与电子商务结合起来,模拟解决学员在电商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升学员电商创业综合能力,通过电商带动农产品上行,助力精准扶贫工作。2018年共组织203名贫困劳动力参加创业培训,其中有36人实现自主创业。三是创新开展残疾人网络创业培训。为拓宽残疾人就业创业渠道,发挥电子商务在残疾人就业创业中的作用,大新县充分利用江门市江海区的优秀师资,积极开展残疾人网络创业培训,2018年已举办网络创业培训3期,共计培训残疾人108人,其中有6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实现创业。
二、 深化一项协作,就业脱贫“大拓展”
即深化粤桂劳务协作
一是建好服务站。搭建大新、江海两地劳务协作交流平台,签订《江海区—大新县粤桂扶贫劳务合作协议书》,成立“粤桂扶贫协作江海区驻大新县劳务输出服务站”,推进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脱贫。2018年以来累计帮助134家江门企业通过平台发布用工信息,提供7400多个就业岗位,让2560名贫困劳动力到广东省实现就业。二是举办专场招聘会。两地联手举办“春风行动”启动仪式暨粤桂扶贫专场招聘会、粤桂扶贫劳务协作残疾人专场招聘会、“就业扶贫行动日”专场招聘会,统一输送37名残疾人到广东江门市福利企业就业,通过转移就业助力贫困残疾人稳定就业,脱贫奔小康。三是联手组织就业。加强完善湛江港劳务输入基地,有组织输送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湛江港作为大新县劳务输入基地,自1994年2月以来,先后吸纳5000多名大新县农村青年就业,工作队伍也由单一的人力装卸作业,发展到现在的人力装卸、机械操作、环保等工种,目前有装卸中队、环保中队、机械中队等三支队伍,现有大新籍务工人员41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0人。四是粤桂合办技能培训。创新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积极探索广东“粤菜师傅”培训工程与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的有机结合,与江门市联手举办江门—大新“粤菜师傅”培训班,共组织17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广东江门台山市广东厨艺技工学校,参加为期40天的“粤菜师傅”培训班。
三、 建好一个车间,就地就业“再升级”
即建好就业“扶贫车间”
一是建就业“扶贫车间”。大力推进就业扶贫车间建设,积极引导和鼓励县域劳动密集型企业、返乡农民工、经济能人利用乡村集体闲置土地、房屋等创办就业“扶贫车间”,帮助不能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2018年已认定就业“扶贫车间”45个,共开发就业岗位6800多个,安置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753人,人均月收入约1500-2000元,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实现增收。二是加大奖补力度。整合部门资源,出台扶贫车间优惠政策,对凡认定为就业“扶贫车间”的企业或个体工商户,可以享受一次性奖补、免费技能培训、小额贴息贷款、水电租金补贴、社保补贴等优惠政策。截止目前,已为17家符合1000元 /人奖补标准的就业“扶贫车间”发放带动就业一次性奖补42万元,为1家符合1400—1600元/人奖补标准的就业“扶贫车间”发放带动就业奖补2.94万元。同时, 做好81名新创业农民工的农民工创业奖补24.99万元,2家企业吸纳44名贫困劳动力就业的社保补贴等补贴发放准备。
四、 扶持一批搬迁,异地就业“软着陆”
即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
一是摸清底数。开展调查,摸清搬迁贫困劳动力数量、就业创业状况、就业创业意愿及培训需求等信息,建立搬迁户劳动力数据库。目前大新县共有易地扶贫搬迁户959户,4757人,其中有2838人为劳动力人员。二是全员培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针对性地组织搬迁贫困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确保有培训意愿搬迁贫困劳动力在落户1年内至少接受1次职业培训,2018年以来共培训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256人。三是就近就业。充分利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预留的场地、附近村屯闲置的厂房和集体土地,以及呗侬创业园的厂房,创建就业“扶贫车间”,吸纳搬迁户就业。目前,星光和乐城小区附近已开设就业扶贫车间10个,已吸纳小区110名贫困劳动力就业。四是专场招聘。举办专场招聘会,为企业和搬迁劳动力搭建对接平台,在安置点开展以“就业扶贫,帮困脱贫”为主题的“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84家县内外企业提供就业岗位2811个,帮助34名易地搬迁劳动力实现就业。
五、 落实一批政策,返乡创业“有依靠”
即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农民工创业奖补、农民工创业园优惠政策
一是活用创业担保贷款。为充分发挥创业担保贷款在就业创业工作中的杠杆作用,大新县活用创业担保贷款,先后落实1126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基金,使放贷规模累计可达5630万元。2018年以来已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25笔,贷款金额2713万元,其中贫困户33人,贷款金额238万元,有效解决了创业或生产规模扩大资金不足的难题。如大新县恩城乡新圩村赵金华,获得贷款后,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从单一的鱼类养殖,扩大为养鱼、养羊、养鸭等多类型的养殖。二是发挥农民工奖补带动作用。积极落实农民工就业创业优惠政策,主动作为,获取1607家2018年新办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信息,通过群发短信的方式,宣传农民工创业奖补政策。共有81名新创业农民工申请奖补,奖补金额24.99万元,已向财政部门请款,等待拨付。三是推进农民工创业园建设。积极谋划解决农民工创业场地问题,加快推进农民工创业园建设。目前农民工创业园一区已建成厂房面积1.33万平方米,入驻企业18家,农民工创办的企业有16家,占总入园企业数的89%。入驻企业主要从事TIL电子玻璃漆布、不锈钢门窗、防盗铁门、多用途钢管、装饰门花、一次性餐具等产品的生产加工,提供就业岗位300多个。吸纳就业总人数249人,其中农民工人数为192人,占园区内就业总人数的77%。各企业生产设备固定资产投资2375万元,年产值可达4820万元。二区呗侬创业园为新建园区,于2015年开始建设,总投资约2.7亿元,占地面积169亩,总建筑面积12.25万平方米,现已建成4.1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已有18家企业入驻投产,提供就业岗位140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