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经验

青海门源: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加快推进脱贫步伐

2019.07.02

一、 基本情况

门源县辖4镇8乡109个行政村,地区总人口16.24万人,其中农牧民12.48万人,占76.8%,有劳动力7.38万人。2015年底,按照中央脱贫攻坚战略部署和省州“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的总体要求,门源县严格按贫困村、贫困户精准识别的标准和程序,识别出贫困村44个,非贫困村65个,建档立卡贫困户3312户11600人,贫困劳动力4988人,贫困发生率为8.5%,主要致贫原因及其占比为:因病致贫5452人、占总贫困人口的47%,因残致贫1427人、占12.3%,缺劳力致贫1346人、占11.6%,因学致贫986人、占8.5%,因缺技术、缺土地、缺资金、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原因致贫2389人、占20.6%。深度贫困乡镇2个(泉口镇、东川镇),贫困村17个,非贫困村13个,贫困人口1101户4065人,贫困劳动力1832人。

二、 主要工作成效及亮点

近年来,门源县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拓宽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和加快脱贫步伐的重要举措来抓,采取“三四五”工作模式,有的放矢、精准施策,扎实推进就业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坚持三个到位,夯实就业扶贫工作基础。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县委、县政府把促进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减缓农村就业压力的一项“兴农产业”来抓,成立了以县委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就业再就业和促进教育两后生再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细化责任分工,明确部门职责,协调推进就业再就业各项工作。同时,各乡镇相应成立专门机构,抽调专职人员具体抓好劳动力转移就业宣传、报名登记等工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层层有人管,级级有人抓,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县、乡联动,人社部门牵头,各相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各群团组织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为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调查摸底到位。在每年开展培训前,县人社部门联合乡镇,充分发挥驻村干部、村警、贫困村扶贫工作队等基层力量,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开展培训需求及就业意向调查工作,做到了台账清、培训需求清、就业意向清。并根据市场需求和技能培训意愿,合理设置培训课程,确定培训工种,最大限度的满足贫困劳动力培训需求,进一步增强农牧民的就业创业能力。三是宣传动员到位。每年按期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进村入户活动,积极与用工单位联系,广泛搜集、认真筛选用工信息,通过微信公众号、县电视台、劳务信息专栏等渠道,广泛发布岗位用工信息,及时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真实可靠的劳务信息,减少了信息的不对称性。同时积极开展就业创业、劳动维权等相关政策宣讲,大力宣传外出务工先进致富典型,通过广泛宣传、典型引导等多种方式,引导广大群众牢固树立劳动致富的新观念,并通过政府指导,政策引导,激发内生动力,激励和引导广大农民大胆走出去,实现就业创业。

(二)开展四类培训,提升贫困劳动力整体素质。一是提升培训质量,大力开展技能储备培训。将技能培训与脱贫攻坚、培育后续产业等有机结合,按照“培训一人、脱贫一户”的培训目标,根据劳动者培训意愿,侧重培训周期短、易学易会、致富增收见效快的培训项目,全面提升劳动者技术技能,力促高质量输出。严格落实职业培训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对培训申请报备、不定时巡查情况、教学满意度、学员出勤率、考核合格率、培训就业率等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作为核拨培训补贴,确定下年度参加招投标的重要依据。三年来,共完成贫困劳动力二、三产业短期技能5281人(次)。二是扩大培训范围,注重新生劳动力技能培训。为解决好“两后生”缺乏就业技能,转移就业形式单一问题,三年来,共组织完成“两后生”技能培训2044人,其中贫困两后生187人,实现了全县“两后生”劳动技能培训全覆盖,有效拓宽了“两后生”就业渠道,为助推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增添了活力。三是创新培训方式,积极开展订单式培训。立足县情实际,以市场用工需求为导向,采取集中授课、现场实践和跟踪指导三段模式开展订单式培训,帮助企业缓解用工压力,助力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三年来,完成订单培训123人,其中贫困劳动力50人,当期就业率达94%。四是借助援建平台,加强人才交流培训。借助山东对口援建帮扶机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开展技术技能、先进教学理念和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的培训。三年来,完成援建帮扶培训252人,其中贫困劳动力40人。

(三)强化五项就业措施,拓宽转移就业渠道。一是强化劳务信息对接。根据参训学员就业意愿,联合培训机构邀请省内外用工企业,劳务派遣机构、劳务经纪人等到培训现场开展劳务对接,面对面向学员推介就业岗位。三年来,开展培训班现场劳务对接41场次,实现有组织输出300余人(次)。二是精心组织专场招聘。积极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深度贫困区劳务对接会等公共就业服务活动。三年来,实现转移就业6824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924.93万元。开展各类招聘活动35场次,提供就业岗位1.8万余个,通过供需双方对接,县内企业吸纳186人,省外转移就业3800余人(次),有效促进了劳动力就业增收。三是促进就地就近务工。针对贫困劳动力就业难问题,制定印发《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实施方案》,建立财政性投资项目每100万元吸纳1名贫困劳动力就业机制,通过各部门联动,三年来,县内建设领域项目吸纳贫困劳动力690人,有效帮助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实现就业。针对农牧区大龄未婚青年分布广、数量多、成家立业难等突出问题,成立了县绿化园林公司,将有集中务工意愿的90余名大龄未婚青年以公司化务工方式统一组织生产劳动,并解决住宿问题,使他们安心务工,使大龄未婚青年能找得到活、挣得到钱,每人每月平均收益达2900余元,在此基础上,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婚姻问题,通过搭建相亲平台,目前共有20对大龄青年步入婚姻生活,使大龄未婚青年从思想上树立了脱单先脱贫的意识,为解决大龄未婚青年脱贫脱单问题探索了有益经验。四是积极引导外出务工。充分发挥劳务经纪人、劳务派遣公司等劳务中介组织作用,积极建立劳务协作机制,引导、鼓励能人带动和有组织劳务输出,进一步推进与广州、深圳、苏州等发达地区和新疆等劳务用工量需求大的地区劳务合作关系,促进劳务输出规范化、常态化发展。三年来,有组织输出1.1万余人,其中劳务派遣机构输送 2301人(次)。五是用活就业扶持政策。一方面推进公益性岗位安置政策,加大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就业援助力度,面向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开发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57个。另一方面落实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各项补贴政策,三年来,共支出贫困劳动力相关补贴资金310万元,其中培训补贴94.1万元,职业技能鉴定补贴9.69万元,生活补助47.5万元,创业补贴1.2万元,公岗补贴158.4万元。

下一步,门源县将充分借鉴就业扶贫工作交流成果,以促进劳务产业升级,增强农民工就业竞争力为突破口,积极拓展转移就业渠道,规范市场用工行为,努力把门源县的劳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助力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推进富裕文明和谐美丽幸福新门源建设进程。

  • 培训
  • 贫困
  • 劳务
  • 劳动力
主要工作成效及亮点 近年来,门源县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拓宽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和加快脱贫步伐的重要举措来抓,采取“三四五”工作模式,有的放矢、精准施策,扎实推进就业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坚持三个到位,夯实就业扶贫工作基础。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县委、县政府把促进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减缓农村就业压力的一项“兴农产业”来抓,成立了以县委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就业再就业和促进教育两后生再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细化责任分工,明确部门职责,协调推进就业再就业各项工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