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我国婴幼儿照护相关专业人才的供需现状是怎样的?
王学美:数据显示,目前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人口数量达5000万左右,全国3岁以下婴幼儿在各类照护服务机构的入托率仅为4.1%,近80%的婴幼儿由祖辈参与看护和照料,很多家长面临“孩子没人带”的困境。家长对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的需求很旺盛,但是照护服务机构和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很难满足家长需求。
为解决婴幼儿照护人才数量相对短缺、素质需要提高的问题,教育部门和人社部门做了很多工作。
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情况看,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开设了早期教育和护理专业;2016年,增补了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共开设婴幼儿照护专业点1151个,招生人数达29.6万人。此外,人社部门也不断扩大培训规模,解决从业人员数量短缺问题,做好保育员、育婴员等有关职业资格评价工作,目前已经修订并颁布了保育员、育婴员等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并把相关从业人员纳入到职业技能等级试点范围。
记者:做好婴幼儿照护人才培养的意义是什么?
王学美:婴幼儿照护服务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这项工作关乎婴幼儿健康成长,关乎亿万家庭的幸福。目前,很多家庭面临婴幼儿无人照顾的问题,当社会没有承担此项功能,没有专业人才对婴幼儿进行照护时,就会出现以下问题。
一是无法提供系统化的专业照护。据了解,一个人50%的智力发育是在4岁前完成的,0—3岁是孩子生长发育的黄金期,因此婴幼儿的照护非常需要专业人才。由于当前育儿嫂市场发展不规范,育儿嫂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婴幼儿照护的服务质量无法保证,迫切需要对育儿嫂等人员加强培训。
二是影响女性职业发展。近年来育儿嫂的工资持续上涨,增加了低收入家庭的经济负担。如果没有老人帮助照护而又无力承担育儿嫂的支出,年轻妈妈就必须辞职离岗。长时间离开职场,将影响女性的职业发展。
三是降低了女性生育的意愿。由于社会育儿服务供给不足,导致养育成本增高,降低了女性生育的意愿,不利于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有助于满足社会对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需要。
此外,由于之前幼儿园出现的一些负面事件,影响了家长对照护机构的信任。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有助于消除家长的疑虑,促进照护事业健康发展。
记者:您认为做好婴幼儿照护人才培养工作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王学美:3岁以下的婴幼儿是个特殊群体,需要格外地投入爱心去照护,因此对婴幼儿照护人才的道德品质和业务素质都有很高的要求。
为了避免虐童等恶劣事件的发生,提高婴幼儿照护质量,培养婴幼儿照护人才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婴幼儿照护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建设,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关爱并尊重幼儿、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良好服务态度的人才队伍。依法逐步实行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从源头把好从业人员的资格关。
二是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管理,建立健全督促检查、考核奖惩和责任追究制度,对虐童等行为零容忍,对相关个人和直接管理人员实行终身禁入,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三是切实加强婴幼儿照护服务相关法律法规培训,增强从业人员的法治意识,严格遵守法律的相关规定。
此外,婴幼儿照护服务是一种新业态,这种新业态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社会资源的支撑。我们应该通过多种方式积极鼓励引导社会资源的进入,共同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事业的发展。(李小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