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事例

江西袁州:扫帚作坊大发展 扶贫政策帮大忙

2019.03.14

今年生意不错,许多老顾客都喜欢我们的扫把并增加了订单,在政府和袁州就业局的帮助下,我的这个示范基地生产量上去了,每天可以做90多把扫把我终于明白,一个人只要对生活充满信心,世界永远是美丽的。”张家秋一边忙碌着,一边高兴地介绍着。

张家秋,天台镇上访村人,2012年3月的一天,正在检修机器的张家秋,生产车间突发爆炸,他当场被烧得面目全非,四肢严重变形,全身烧伤面积达90%。经过三天三夜的抢救,张家秋总算苏醒了,当他恢复意识、发现自己全身包满纱布时,他哭了。自己才40多岁,现在成为一个废人,这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是何等残酷!今后的路该怎么走?张家秋心里一片迷茫。现在的身体状况,想出外打工是不可能了,可是,一个残疾人呆在家里出路何在?

“小车间”开启精准扶贫大思路

张家秋在焦虑中反复思考这个问题,睡不着觉,吃不下饭。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村子里转悠,看到几个客商正在大量收购棕丝,而且价格低廉。通过侧面了解,他得知这些棕丝都是被收购去制作扫帚。他突然灵机一动,家乡有这么丰富的棕丝资源,为什么要低价卖给外地?如果在自己家里搞个棕丝扫帚加工作坊,该多好啊!

万事开头难,在缺少设备、缺少启动资金、不懂制作技术、缺少帮手的情况下,怎么把这个扫帚作坊运作起来?在这紧要关头,袁州区公共就业局在每个镇、村宣传有关国家就业扶贫政策,于是他积极相应国家政策,2016年5月,“家发棕业加工合作社”正式成立了。张家秋立即远赴赣州、浏阳等地学习经验技术,还把浏阳师傅请到家里来,手把手教工人。这样一来,扫帚变得美观好看,结实耐用。扫帚成品出来后,销路又成了问题,张家秋只好采取最原始的办法,带着扫帚在袁州区各个乡镇、街道上门推销。功夫不负有心人,6个月后,高安、上高、袁州等地的客户纷纷上门下订单。市场打开了,生产场地受限、劳动力短缺、产品单一等问题又出来了,制约了合作社的长足发展,张家秋一时又陷入了苦恼之中。

2017年,袁州区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局得知他在创业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主动联系张家秋,将就业扶贫车间(示范基地)的申请或补贴政策一一进行详细的解释,并安排上坊村委会对留守村民认真筛选,把有劳动能力又有就业愿望的村民推荐到合作社来做事,帮其摆脱了劳力、资金不足困境。不久,“袁州区家发棕业加工合作社”被评为就业扶贫示范基地,享受了创业担保贷款补贴、培训补贴、就业扶贫车间奖补等系列政策优惠。

劳动力力和资金得到解决后,该局帮助张家求做市场调查,根据市场需求,结合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使产品的单一性转变为多样性,从原来的棕丝扫帚增加到现在的粽叶扫帚、芦苇扫帚、竹子扫帚、铁扫帚等系列产品。这样一来,产品一时供不应求。

脱贫不忘帮助乡亲

如今,张家秋的合作社在政府的帮助下,走出了困境,但他没有忘记这片热土,没有忘记父老乡亲,一人致富不是富,他积极带动周边10多个有就业能力和意愿的残疾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在合作社工作,成为村子里脱贫致富的领头人。同村58岁的聋哑残疾人范宏伢,无依无靠,张家秋把他请到合作社来,每月包吃包住还发1000元工资。

袁州区积极创建就业扶贫车间(示范基地),准确把握贫困户的就业需求,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有效促进了脱贫攻坚工作和就业扶贫工作的健康发展,截止目前,该区共建立就业扶贫车间(基地)198个,共吸纳1511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脱贫有盼头”。(刘梅兰)

  • 扫帚
  • 扶贫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村子里转悠,看到几个客商正在大量收购棕丝,而且价格低廉。通过侧面了解,他得知这些棕丝都是被收购去制作扫帚。他突然灵机一动,家乡有这么丰富的棕丝资源,为什么要低价卖给外地?如果在自己家里搞个棕丝扫帚加工作坊,该多好啊! 万事开头难,在缺少设备、缺少启动资金、不懂制作技术、缺少帮手的情况下,怎么把这个扫帚作坊运作起来?在这紧要关头,袁州区公共就业局在每个镇、村宣传有关国家就业扶贫政策,于是他积极相应国家政策,2016年5月,“家发棕业加工合作社”正式成立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