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的滋味不好受, 脱贫后,杜应昌尝到了甜头。 因为四个 “药方”, 杜应昌一家脱贫。 今年10月, 杜应昌荣获 “光荣脱贫户” 称号。
杜应昌是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邦东乡卫平村村民。 十年前, 他和妻子周金玉为了寻求脱贫, 远赴呼和浩特打工, 眼看收入渐增, 脱贫有望, 却不想父母先后患病离世,家中欠下六万多元债务。 2015年,杜应昌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为此, 驻村扶贫工作队、 挂钩帮扶干部、 村两委工作人员多次到杜应昌家了解情况, 为他家开出了脱贫 “药方”。
先是要解决看病难。 根据云南省健康扶贫政策, 贫困户100%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补充医疗保险, 建档立卡贫困户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很高,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 政策。 “去年冬天, 我因为腰椎间盘突出, 住院一星期, 自己才交医药费五百多元。” 杜应昌说。
再者是教育问题。 杜应昌大儿子读四年级, 小儿子也将要上小学。 按照教育扶贫政策, 孩子读书不仅能享受 “两免一补” 政策, 学校还提供营养餐。 “这些政策足以保障孩子读书了。” 周金玉说, 当初就是因为家里穷, 自己初中毕业只能回家干农活, 现在一定要让孩子好好接受教育。
第三是住房保障。 有统一平整好的地基、 无偿补助款、 贴息贷款, 杜应昌自己设计、 施工和装修, 一砖一瓦把房子建了起来。 如今, 他家的新房就在村组路边, 房屋内外干净、整洁。
最后一个脱贫 “药方” 是产业支撑。 杜应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加入了村里的合作社, 参加技术培训后, 专门负责培育、 种植。 “以前不懂技术, 这两年投入精力多了, 种出来的茶叶品质好, 收入自然多了。”杜应昌说。
“国家已经帮了很多, 脱贫就得看自己了。”这是杜应昌和周金玉经常说的一句话。 他们认为, 要脱贫, 自觉性很重要, 不能事事靠政府。
家里经济来源稳定了, 杜应昌就想着进一步扩大生产。 看到村里没有商店, 周边区域还驻扎着修高速公路的施工队, 杜应昌便开起了小卖部, 生意红火。 “两年后, 我们这里将要通高速公路, 到时候我想买一辆车跑运输, 把家里的特色农产品卖到山外去。” 对于未来,杜应昌信心满满。
2018年10月, 临沧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杜应昌家 “光荣脱贫户”称号。(字强 李稷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