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贵州省遵义市人社系统把就业脱贫攻坚当成当前最大的政治责任,始终坚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贯穿于就业脱贫攻坚的全过程、各环节,抢抓机遇、勇于担当、开拓创新,扎实精准推进就业扶贫。
遵义市共有800万人,2017年末建档立卡贫困户11.9万户,贫困劳动力17.84万人, 易地扶贫搬迁3.1万户,劳动力7.47万人, 到2020年促进这一群体实现就业脱贫,必须花大力气、下真功夫。
梳理问题:把脉找准症结
全面实施大扶贫行动,全力推进遵义就业扶贫发展,首先就要直面问题、查找痛点。
在遵义,部分地方职业技能培训缺机构少师资,优质培训机构更是匮乏;有的县城缺乏龙头产业支撑,县区本地就业空间不足,就业岗位支持不够;贫困劳动力就业主要靠向外转移,但多是依靠老乡、亲戚、 朋友、同学等熟人介绍,找到合适就业岗位的成功率不高;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事繁人少的矛盾突出;人力资源市场发育不充分,农村劳动市场发展更为滞后,贫困劳动力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与企业就业需求没有做到无缝对接、有效对接。
随着问题梳理的不断深入,一个个基础性、机制性障碍症结被精准把脉,成为精准推进就业扶贫的痛点。
破解痛点:协作激发活力
前不久,来自桐梓县大河镇的赵君瑶通过 “遵义找工作”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招聘信息,很快入职新蒲新区的贵州腾翼达科技有限公司上班。“遵义找工作”这个在就业扶贫背景下新开办的招聘信息发布平台,两年时间里发布各类招聘信息1660条,推送就业岗位8万余个,累计阅读量突破140万次,有效促进了供需对接。
遵义市强化信息发布,搭建规范招聘求职网站1个, 注册用户达7.5万人;建立招聘求职类微信公众号18个,强化招聘、求职权威信息发布服务。
“我们以问题为导向,从发现问题来切入、从分析症结来深化、以解决问题为归宿。千方百计疏痛点、凝心聚力补短板。”遵义市就业局局长邓旭说。
遵义市建立了精准就业脱贫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精准指挥调度;培育认定就业扶贫基地169个、就业扶贫车间158个,全面落实企业吸纳就业优惠政策,大力挖掘开发就业岗位;加强东西部劳务协作,设立沪遵劳务直通车工作站11个,通过政府购买人力资源服务等形式,破除精准输出就业组织化程度低的痛点,促进劳务输出人岗精准高效匹配,满足群众外出务工需求。
攻克难点:聚焦精准就业
“每月工资2000多元,老的小的也照看了,心头很踏实。”凤冈县易地扶贫搬迁户刘芬高兴地说, “现在是真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了!”易地扶贫搬迁后,刘芬被推荐到社区就业创业园一家企业工作,实现就近就业。据了解,凤冈县1923户4067名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 通过 “三重包保” 和“捆绑帮扶”,有3706人实现就业,就业率91.12%。
“我们采取引导转移、组织输出、产业吸纳、创业带动、兜底安置等多种方式精准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贵州省人社厅驻遵义就业扶贫工作队队长、遵义市人社局副局长薛江春说。
遵义市打造了17个市县级就业创业联盟,建成国家级就业扶贫基地9个,建成就业扶贫车间158个,建成遵义市精准就业脱贫管理信息系统,根据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就业需要和岗位供给数据,绘制好 “就业需求图”和 “岗位供给图”,引进规范优质的“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作为示范,从而推动就业服务质量提升,健全完善政府购买服务促进就业创业机制,合力打通服务搬迁移民就业创业的“最后一公里”,有力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确保已搬迁有劳动力移民家庭至少一户一人稳定就业。
截至目前,遵义市已完成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全员培训51761人,培训后初次就业(脱贫)率73.09%;累计促进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创业16.51万人,帮扶6.81万名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实现就业创业。
创造亮点:服务转型升级
2017年7月,吕刚从北京矿业大学毕业后,考虑到家乡偏僻落后,毅然返回家乡正安县庙塘镇木耳村创业,流转土地2000余亩种草养畜。企业发展关键期却遇上资金瓶颈,是1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帮他顺利渡过难关。不仅如此,他的企业还因吸纳5名贫困劳动力就业,目前正在申请相关补贴。
如今, 集创业培训、 政策咨询、项目推介、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为一体的 “创业生产线”正在遵义加速形成,有力地推动了公共就业服务转型升级。今年以来, 全市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5194.63万元,带动就业4666人。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2597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让全体有需求的劳动者获得均等化、高质量公共就业服务,这是我们的目标。”遵义市人社局局长梁铮说。(邓旭 陈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