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山西:扎实有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5.08.27

每年7月至9月,是忻府区糯玉米集中采摘、加工的忙碌时节。“采收与加工是糯玉米口感好坏的关键。我们必须精准把控采摘时间,与时间赛跑,确保每根糯玉米从采摘到开始加工的间隔不超过3小时。”忻州市天绿源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赵丽花介绍,糯玉米后续再经过剥叶去丝、清洗分级、真空封口、高温杀菌、装箱入库等标准化流程,借助高效物流快速发往全国各地。

经过多年培育,“忻州糯玉米”这一地标农产品已在忻府区构建起完整产业链,并辐射带动定襄、五寨、代县、静乐等周边县域发展鲜食玉米种植与加工业。目前,忻府区拥有糯玉米种植加工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26家,近3年糯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6万亩左右,年销售量达1.9亿穗,全产业链年产值近4亿元,为当地群众持续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山西省以“产业兴、百姓富、乡风正”为核心目标,严守粮食安全底线,以特色优势产业为发展引擎,以乡村文明建设为重要抓手,全力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2024年,山西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741元,较2023年增长6.1%,近三年年均增收超千元,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

始终将保障粮食安全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2024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达4727.4万亩,总产量293.74亿斤;大豆、油料等重要农产品产量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新建高标准农田156.56万亩,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等现代农业技术的广泛推广,让粮食亩均增产超10%。在此基础上,全省以“南果、中粮、北肉、东药材、西干果”的产业格局为指引,持续推动特色优势产业提档升级。2024年,山西省中药材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四,蔬菜产业实现从“依赖调入”到“夏秋净调出”的转变,水果产业规模跻身全国前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6%,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比提升至2.4:1;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成功落地,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年营收突破2620亿元,农业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就业与产业“双轮驱动”,成为助力农民增收的重要路径。全省深入开展“10+N”公共就业服务活动,2024年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人数达108.64万人,规模稳中有增;“吕梁山护工”“榆社古建工匠”等特色劳务品牌持续带动务工人员增收,就业帮扶车间为群众提供了就近就业的便利选择。产业帮扶项目精准发力,2.3万个帮扶项目分类推进实施,带动约489万农民增收。

以文明为魂,山西省持续擦亮和美乡村“新名片”。如今的山西农村,“村BA”篮球赛火热开赛、“千年铁魂”非遗展演点亮乡村……各类文体活动遍地开花,文明新风浸润人心。全省扎实推进农村移风易俗,重点开展高额彩礼专项整治,将文明乡风建设要求纳入村规民约,“文明家庭”“最美庭院”等评选活动实现常态化开展。其中,运城市盐湖区雷家坡村等3个村成功入选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为全省乡村文明建设提供了示范样板。

从田间地头的丰收图景,到农家院落的幸福笑容,山西省正以产业为笔、以富民为墨、以文明为彩,精心书写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下一步,全省将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推动山西省农业高质量发展。

  • 产业
  • 乡村
  • 推进
  • 玉米
  • 山西
以文明为魂,山西省持续擦亮和美乡村“新名片”。如今的山西农村,“村BA”篮球赛火热开赛、“千年铁魂”非遗展演点亮乡村……各类文体活动遍地开花,文明新风浸润人心。全省扎实推进农村移风易俗,重点开展高额彩礼专项整治,将文明乡风建设要求纳入村规民约,“文明家庭”“最美庭院”等评选活动实现常态化开展。其中,运城市盐湖区雷家坡村等3个村成功入选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为全省乡村文明建设提供了示范样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