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阜新市春夏连旱,为确保受灾群众当期有收入,生活水平不下降,阜新市全力开展“抗旱减灾就业援助专项行动”,全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75690人。其中,就地就近转移136516人;省内市外31592人;省外7397人;境外185人。实现了大旱之年收入不减,劳务输转创收35.92亿元,人均年增加收入2.05万元。
搭设平台,引导农民就业
2017年3月11日,市人力资源大厦的里里外外人头攒动,由市人社局、市扶贫办、市总工会、市妇联共同主办,由市就业和人才服务局承办的阜新市2017年“春风行动”暨服务农民工春季大型劳务洽谈会,正在这里举行。当日,共有137家用人单位携9700余个岗位进场招聘,共吸引了2200余名求职者进场择业洽谈。
2017年3月22日,由海州区人社局、韩家店镇政府举办的海州区农民就业创业宣传周暨“春风行动”在韩家店镇文化广场举行。为期一周的“春风行动”包括“创业指导专家进乡村”“农村电商培训进乡村”“创业大讲堂”等一系列活动,现场为大家答疑解惑,让更多人能够结合自身优势和特长,积极投身到就业创业中来。
“春风行动”系列活动是阜新市进一步强化农村劳动者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和解决企业用工紧缺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着力解决农民工就业、为企业排忧解难的实际行动。全市共组织“春风行动”系列招聘会14场,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6234人,省内转移就业9418人,跨省转移就业355人。
2017年6月开始,省、市、县三级人社部门联动实施就业援助,旨在为更多农民朋友找岗位、搞交流,集中举办了36场县区以上的招聘洽谈会,累计有1973家企业提供岗位7.4万个,签约2568人。其中,省人社厅在阜、彰两县举办的全省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帮扶系列活动专场招聘会,吸引了1.5万名农民前来求职。省内50余家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家政服务等名牌企业三聚阜新,与农民工面对面洽谈。
布点撒网,拓宽就业渠道
“近几年,阜新市在省内沈阳、大连等城市以及京、津、唐地区,已经累计建立30多个劳务输出基地。”市就业和人才服务局负责人介绍,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离不开域外就业,实现域外就业没有联系紧密的域外就业基地不行。2017年,为了加大工作力度,市人社局以及阜、彰两县领导曾多次“走出去”,建立和完善输出地与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比如,专程到沈阳市就业和人才服务局,就进一步开展劳务交流合作、创新服务农民工管理、加强区域间劳务合作进行座谈交流,还深入到辽阳忠旺集团、沈阳昊明禽业公司、沈阳铁香铸造公司等企业实地考察调研,慰问阜新籍务工人员,建立维权服务联络机制,让在外务工的阜新籍农民工感受到家乡的关怀和支持。
“帮了农民工创业致富,同时也让我们企业受益。”辽阳忠旺集团一位招工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作为阜新市劳务输出的一个域外就业基地,该企业里有好多员工是阜新人,仅2017年就从阜新市招聘了140多名员工。“如今,忠旺集团与阜新市的劳务对接与合作越来越紧密,阜新市的各级领导常到我们企业走访,我们企业一有用工需求也会第一时间想到阜新。”
就业扶贫,培育特色劳务品牌
2017年初秋,一份特殊的补贴通知,在全市广大农民朋友中引起了热议。“参加劳务输出还能给补贴!”
原来,这份补贴通知是市人社局和市财政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对转移就业农村贫困劳动力和组织贫困劳动力到企业就业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给予就业补贴的通知》。《通知》中明确:对贫困劳动力参加有组织劳务输出的,并签订劳动合同的,给予一次性铁路、公路或水运交通补贴500元;对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组织贫困劳动力到企业就业并协助签订一年期限以上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的,按100元/人标准给予补贴。
上述《通知》,仅仅是阜新市积极促进建档立卡扶贫劳动力就业脱贫的一个缩影。2017年,全市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援助,制定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共扶持贫困劳动力1253人实现就业。
就业扶贫是阜新市就业工作的一个重点,培育特色品牌引领劳务经济则是阜新市劳务输出工作的一个亮点。
“如果说前些年阜新市劳务输出有‘阜新保安’‘阜新宾服’这样的老品牌、好底子,近几年阜蒙县重点打造的‘阳光大姐’家政服务品牌已小有名气。”市就业和人才服务局负责人介绍,从五六年前开始,阜蒙县就把家庭服务业人员的培训纳入工作之中,下大力气打造家政服务特色品牌——“阳光大姐”,积极开通“培训—鉴定—就业”直通车,取得了高质量培训,高质量就业。特别是月嫂的就业率高达80%以上,得到用工单位和个人的认可和赞誉。工资也从最初的四五千元涨到七八千元,有的甚至上万元。目前,已有2000多名阜新籍的“阳光大姐”在北京、大连、沈阳等城市从事保姆、育婴嫂、月嫂以及护工工作。
典型引路,一人带动一大片
“2018年,我们村要继续抓好劳动力转移工作,这也是发展我们村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1月15日,阜蒙县沙拉镇朝代村主任包海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2017年,朝代村实现大旱之年收入不减反增,村民们又一次尝到了劳务输转的甜头。“这不,还没等过了年,大伙儿就开始琢磨着明年开春外出打工的事儿。”
原来,35岁的包海全19岁开始外出打工,从没有技术的零工,到技术过硬的企业管理者,近几年又被村民们推选为村主任。十多年来,包海全凭借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不仅实现了个人身份的转变以及个人小家庭的小康,还先后带领130多名本村本镇的乡亲们走出家乡打工致富,用乡亲们的话讲,“他就是领着我们走上致富路的能人,榜样!”
37岁的翟宇俊,是阜蒙县大巴镇道不代村农民。2006年,经过市就业局的培训后报名参加了出国劳务输转,去国外打工3年赚回40万元积蓄。回国后创业回报家乡的想法日益强烈。他从买一辆小货车收售玉米开始,直到创建粮食贸易商行,再到组建粮贸有限公司,经营方式更加多样,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不仅为当地农民解决粮食运输难、销售难的问题,还带动40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其实,像包海全、翟宇俊这样响应号召“走出去”就业的农民工代表以及致富不忘家乡的返乡创业者典型,在全市农村还有很多。而树立和宣传劳务输转和返乡创业典型,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的浓厚氛围,这正是2017阜新市劳务输转工作中的举措之一。(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