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风采

  • 手变糙了 村变富了——记黄土高原上的驻村第一书记

    山西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省份,超过80%的贫困人口集中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吕梁山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和太行山干石山区,成为山西省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地处吕梁山深处的山西省临汾市隰县无愚村始终难以彻底“拔穷根”。2016年底,临汾市人民医院的医生贾易周刚到无...

  • 扶贫日志

    试验田里种“希望”时间:2018年7月11日地点:青海海南州共和县后菊花村人物:崇尚伟天气:晴天刚蒙蒙亮,崇尚伟同往常一样来到了村里的试验田,查看田里蔬菜的长势。这是一片由村里的党员率先试种各类有机露天蔬菜的基地。详细了解前一天2000斤新鲜蔬菜的上市销售情况...

  • 王兴义:回乡创建箱包厂 贫困户就业脱贫

    20多年前,家住安徽省利辛县孙楼村的王兴义外出打工,辗转于上海、南京、北京等城市,后在北京开设了工艺品加工厂。如今,王兴义回到家乡投资200多万元,建起了兴义工艺品加工厂,吸纳60多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员26人。图为近日,村民在兴义工艺品加工厂生产车间加工绣花包。(刘勤利 摄)

  • 四川青神:小竹编成增收致富大产业

    9月中旬,在四川省青神县竹编产业园的竹艺竹韵工坊里,6名村民正专注地编织花提篮,一旁的刘前兴给来自广东深圳的客商介绍编织工序。50多岁的刘前兴是当地村民,几年前他学到了一手过硬的竹编技术,这两年专注从事各种规格的花提篮编织,年收入超过20万元。刘前兴不仅自...

  • 谢晓云:扶贫路上的教育人

    “帮扶老乡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分管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以来谢晓云的口头禅。今年48岁的谢晓云,是郴州市苏仙区教育局分管扶贫工作的副局长,2016年以来一直奔走在教育扶贫路上,关注人才培养,遏制贫困代际传递,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践承诺、做表率,以巾帼不...

  • 安徽太湖:家政就业技能培训,让我走上脱贫致富路

    我叫张爱红,是一个普通农村女人,家住安徽省太湖县大石乡东湖村。2000年12月生了大女儿,2008年2月生下小女儿时,我美满幸福的家庭一下子都改变了,2012年9月离异,之后就我母女三个人生活在一起,我没啥手艺,为了供孩子上学和养活自己,我只有在家门口小服装店或者打...

  • 刘金萍:“巧娘”编织幸福生活

    今年48岁的刘金萍是山西省广灵县后山窑村村民,自幼喜欢编织。2005年,刘金萍带领村里13名妇女,从一家手工作坊做起,为当地农村妇女提供培训和就业平台,并于2016年成立巧娘宫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基本实现了“家门口办厂、培训一人、就业一人”的目标,带动645名贫困妇女脱贫增收。图为近日,贫困户...

  • 为民解忧的“拐棍书记”——记河南省商水县杨河村第一书记王振

    图为近日,王振(右一)向贫困人员丁秀花了解流苏编织情况。在河南省商水县邓城镇杨河村,人们经常见到一名拄着拐棍的年轻驻村干部去车间、上田间,访贫问苦,为民解忧。由于他经常拄着拐棍工作,村民都尊称他为“拐棍书记”。他就是商水县畜牧局驻杨河村第一书记王振。去年5月份,王振被单位派到杨河...

  • 梁亚东:这一切都得感谢职介中心

    “感谢王老师的帮忙,谢谢!”8月30日上午,在安徽省淮北市职业介绍中心,梁亚东握着职业指导师王玉的手不放,感谢的话说个不停。返乡就业 结识星级职业指导师梁亚东今年36岁,是淮北市高岳镇滂汪村村民。由于小时候患小儿麻痹症,右腿残疾,初中毕业就辍学了。辍学后,...

  • 让乡亲有活干、生活更美好——记安徽省绩溪县寺后村扶贫干部胡剑冰

    近三年来,安徽省绩溪县寺后村一直在变:村班子从一盘散沙到拧成一股绳,相继建成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太阳能光伏电站、就业扶贫驿站等一批经济实体,村集体经济从空白到产业增收,贫困户实现就近就业……变化的背后离不开绩溪县人社局下派至寺后村的扶贫干部———绩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