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风采

谢晓云:扶贫路上的教育人

2018.09.20

“帮扶老乡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分管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以来谢晓云的口头禅。

今年48岁的谢晓云,是郴州市苏仙区教育局分管扶贫工作的副局长,2016年以来一直奔走在教育扶贫路上,关注人才培养,遏制贫困代际传递,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践承诺、做表率,以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用中国女性特有的柔情和坚韧,在苏仙区脱贫攻坚阵地上抒写了一段动人旋律。

产业扶贫,不让一个扶贫对象掉队

“我只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拿什么帮助人家脱贫致富呢?”在谈到刚开始接手帮扶工作时,谢晓云感到一头雾水,带着困惑她走进了苏仙区坳上镇苏龙村的张建华家中,开始了自己的帮扶之路。

张建华家共有四口人,他和妻子在家务农,大女儿张瑟萱患有和著名科学家霍金一样的肌肉萎缩症,无法正常行走,目前在坳上学校读小学六年级,小女儿也在该校读四年级;张建华因在外打工遭遇车祸,造成漆盖粉碎性骨折,不能干重体力活,家庭经济十分困难。

了解到这些情况,谢晓云心里很不是滋味,感觉肩上的责任沉甸甸的。为了做好精准扶贫工作,让张建华一家尽快脱贫,不让自己的帮扶对象掉队,她开始了在郴州城区到苏龙村几十次的往返奔波。一声声的叮咛嘱咐,一次次的倾心交谈,扶贫—成了她心中的头等大事。

张建华家经济困难,条件简陋,苏龙村小学仅有一、二年级。为了让两个女儿上学,张建华家目前在坳上镇供销社租了一套旧房子,房租加水电费每月需400多元,更为困难的是大女儿每天上放学都要他或妻子接送,种地没收入,有时还倒贴,妻子有时外出务工或在镇上做点小生意收入也不理想。对于张建华来说,自己常年有病,大女儿不能行走,常常压得他难以喘息,感到生活前景黯淡。张建华在村子走动时,见人不抬头、不说话,神色之间经常透露出深深的自卑。谢晓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常深入他家,鼓励他搞种养殖业,农闲时节就近打点短工,补贴家用。

“谢局长是文化人,我们全家人都喜欢听她说话,有时区里的扶贫政策不够明白,听她一讲就清楚了!”谈到谢晓云,不善言谈的张建华也打开了话匣子。在落实国家惠民政策的同时,谢晓云十分注重对张建华夫妻的精神帮扶,每次去他家都要买点水果或猪肉之类的东西,反复与他们沟通交流,相互间渐渐熟悉了起来。

如今,张瑟萱两姐妹上学不但实现了“零费用”,每人每年还享受1400元的生活费补助。经过谢晓云到区教育基金会、区学生资助中心等部门的多方奔走,2017年共筹积12000元资助金,送到了张建华手中,并采取“一对一”的结对帮扶模式,解决了张建华家的实际困难。

今年,张建华的产业帮扶资金5000元已发放到手,给张瑟萱两姐妹申请生活费补助2800元也已入卡。现在,张建华家养了1000多只鸡鸭,谢晓云不仅帮他家请来郴州市第一职业中学的老师指导养殖,还通过亲朋好友帮他家销售鸡鸭,想方设法帮助他家增加收入。如今,张建华走路腰板也硬了,见人也比以前热情多了,沧桑的脸上时常洋溢着满满的自信。

精准扶贫,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

“扶贫先扶智!要把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放在扶贫工作第一位!绝不让孩子们因家庭贫困而辍学。”谢晓云说,农村的基础教育比较薄弱,把孩子的教育工作做好,让孩子们走出大山,让他们能够自食其力,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家庭贫困面貌,阻断贫困代际相传。

“谢局长是我们家的贵人!”坳上镇水龙村的贫困户李新民有一儿一女,平时靠外出打工挣的钱维持一家人的开支。2014年,儿子李凯军拿到了湘南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一家人感到既喜庆又忧虑。喜的是家里终于出了一个学医的大学生;忧的是在四年前,李新民的妻子不幸患上了红斑狼疮,这种可累及全身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需常年服药,且丧失了劳动力。屋漏偏逢连夜雨,2013年高考前夕,李凯军突然感到身体不适,到医院一检查是患上了尿毒症;真是祸不单行,不久妹妹又查出患有严重的肾炎。

几年时间里,李新民一家四口人,三人患病,顿时让这个普通的家庭陷入绝境。李凯军不得不停下追梦的脚下步而辍学回家,靠透析来维持生命。

得知李新民家的情况后,谢晓云非常关注这家人的遭遇,亲自带领区教育基金会、区学生资助中心、李凯军学校的工作人员及部分爱心人士,来到李新民家了解情况,多方筹集资金帮李新民军家度过难关。李凯军的学校发起了爱心捐款,筹措资金3万多元;谢晓云还为李凯军申请了中央公益彩票滋惠计划资助项目。

李凯军考上大学后,他享受了大学新生入学补助,谢晓云还为他争取到2014年湖南电视剧频道“金榜题名,雪中送炭”心得乐郴州专场的27000元爱心款。在她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为李凯军找到了相匹配的肾源,进行了换肾手术。目前,李凯军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学习生活了。

信息扶贫,让每个人享受优质教育

作为苏仙区教育局分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副局长,谢晓云认为全区农村学校分散,村级教学点较多,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教师严重缺乏,一些课程难以开齐开足。

那么,如何化解村小偏远分散、支教老师面临走教难、难走教、教好难的现实问题?谢晓云带领区教育局信息室的人员,积极探索并建立“政府引导、市场驱动、教育需求、多方参与”的教育信息化扶贫长效机制,建设以区为中心,以校为节点,以村小为末梢的城乡一体化数字学校,用“互联网+”的思维,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通过“同步课堂”、“专递课堂”等形式,整体提升村小的教育质量,实现村小“开齐课、开足课、开好课”的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目标。

2015年6月,经过谢晓云等人前期充分运作,湘南小学“1+N”网络联校正式实施,与飞天山镇和平村小、良田镇陈家湾村小签订《“1+N”网络联校学校教育资源共享协议书》,实现了“1+2”的互联互通。

陈家湾村小现有老师4人、4个年级近100名学生。由于师资力量缺乏,专业文化不高,每一个老师均要担负一个班级的语文、数学、体育、品德、科学等所有课程的教学任务,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而对陈家湾村小的孩子们来说,学校的网络教室就是他们的梦想课堂。每一次上英语或美术课、音乐课,孩子们特别爱听、特别投入,说老师讲课很生动、很有味。

陈家湾村小的杨慧灵老师对网络联校深有体会,她认为许多农村老师,经常是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灌输得多,久而久之,让学生感到很枯燥、很无味。湘南小学与学校开展网络联校后,利用多媒体课件,集图文、声像、动画及老师课堂上的引导等手段于一体,让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发挥到极致,自由飞翔。

网络联校,推动维汉一家亲。一根细小网线,连接起了大山深处与外面的精彩世界,也连接起了托克逊县一完小与湘南小学的网络联校,跨越数千公里,在两地师生之间建立了一个“大课堂”,让援疆突破地域限制,承载了无数的可能。黑板、讲台、电脑、摄像机、液晶电视……在网络的牵手下,30多平方米的网络联校教室,成为了偏远山区、边疆地区学校最生动的“好课堂”。

正如谢晓云所言:在过去,这想都不敢想。网络联校是对教育扶贫的创新,让乡村有好教室更有好课堂,也让越来越多的山区和边疆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郴州市苏仙区教育局 张贵付)

  • 就业扶贫
帮扶老乡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分管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以来谢晓云的口头禅。 今年48岁的谢晓云,是郴州市苏仙区教育局分管扶贫工作的副局长,2016年以来一直奔走在教育扶贫路上,关注人才培养,遏制贫困代际传递,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践承诺、做表率,以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用中国女性特有的柔情和坚韧,在苏仙区脱贫攻坚阵地上抒写了一段动人旋律。 产业扶贫,不让一个扶贫对象掉队 “我只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拿什么帮助人家脱贫致富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