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昆明市官渡区劳动维权服务大厅,一群神情焦急的农民工便匆匆赶来。“老板拖欠我们三个月工资,家里等着用钱呢!” 贵州务工者老王话音未落,工作人员立即引导他们前往农民工工资纠纷调处站登记。这是官渡区 43 个调处站的日常,更是当地人社部门筑牢劳动者权益防线的生动写照。
老王和工友们的遭遇并非个例,而官渡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推行的“‘网格区’欠薪包干制”成了问题解决的关键。工作人员通过动态管理系统查到该项目属于重点监控对象,当即启动司法衔接机制,联合相关部门约谈企业负责人。
不到一周时间,老王就收到了足额工资,他拿着银行到账短信激动地说:“没想到这么快就能拿到钱,人社部门真是我们的靠山!”据介绍,今年前10个月,6380名劳动者通过该渠道追回工资,总额达1.31亿元。
对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来说,权益保障同样暖人心。快递员小李曾因计件工资核算问题与公司产生纠纷,本以为维权会耗时费力,没想到新螺蛳湾新就业形态“一站式”调解中心的工作人员当天就介入协调。“不用跑部门、不用等很久,工作人员还帮我们算清了每一笔账。”小李说,调解中心采用“一揽子调处+就业帮扶”模式,不仅解决了眼前的纠纷,还为他们普及了权益保障知识。这种高效服务背后,是官渡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创新的“172”调解仲裁新模式,让案件调解成功率达到73.43%。
数字化服务让维权之路更顺畅。年过六旬的张师傅在工地受伤后行动不便,无法到现场申请仲裁。官渡区仲裁院的“上门调裁”服务解决了他的难题,工作人员带着相关材料走进社区,现场完成调解和文书送达。而对于异地务工者,邮寄立案通道和“微信为主、短信为辅”的电子送达模式,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今年已有1947件仲裁文书通过电子方式送达,8件异地案件通过邮寄成功立案。
在整治欠薪乱象方面,官渡人社的“零容忍”态度让劳动者更安心。针对政府项目、国企项目等重点领域,他们开展全面排查,对恶意欠薪行为重拳出击。2025年以来,3件恶意欠薪案件被移交公安机关,形成有力震慑,推动构建“不敢欠、不能欠、不想欠”的社会氛围。环卫工人陈大姐感慨道:“现在工资按月足额发放,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干活也更有劲头了。”
从工地到车间,从快递站点到社区街巷,官渡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用“劳动监察提质、多元仲裁调解、整治不正之风”的三维发力,织密了一张覆盖广泛、响应迅速、保障有力的权益保护网。这张网里,有“防欠”在前的源头治理,有“快调”在前的高效服务,更有“严惩”在后的刚性支撑。未来,官渡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继续以务实举措解决劳动者“急难愁盼”问题,让就业更安心、维权更省心、生活更舒心,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坚实民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