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江西新余:渝水区洲下村就业之家“163”模式推动就业之家提质增效

2025.11.21

就业是民生之本,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实现“家门口的就业增收”。江西新余市渝水区珠珊镇洲下村聚焦自身闲置资产盘活与重点群体就业难题,主动作为推动闲置农房蜕变为集就业服务、社交融合、治理赋能于一体的“家业小院”,创新制定“1核心6功能3延伸”规划,探索出“就业之家+多元赋能”新路径,用有温度的服务破解了乡村就业与社交难题。

摸清劳动力底数,筑牢就业服务根基。新余市渝水区洲下村村就业之家组织村小组长、业务人员,定期入户开展全村劳动力资源普查工作,重点摸排留守妇女、就业困难青年等重点群体的数量、技能基础、就业意愿及时间需求等核心信息,建立完善的劳动力资源台账并录入“渝水区人力资源地图”系统,精准掌握全村人力资源结构与分布,为后续开展“订单式”培训、精准岗位对接等服务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确保各项就业服务举措不偏离村民实际需求。激活就业之家,精准对接岗位需求新余市渝水区洲下村就业之家是开展职业介绍服务的核心阵地,依托其岗位信息聚合、就业咨询对接、零工服务保障等职能,构建起多维度职业介绍体系,重点提供就业政策解读、上门推荐岗位、精准发布信息、召开小型招聘会等多元化服务。就业之家工作人员实时梳理社保补贴、创业扶持等最新就业政策,通过“一对一”交流为村民拆解政策细节,解答社保缴纳、劳动权益保障等问题,协助办理相关就业手续;另一方面针对村内行动不便、信息获取渠道狭窄的老年村民及部分留守妇女,结合人力资源台账记录的技能特长与就业意愿,主动开展“敲门服务”,上门推荐适配岗位。在岗位信息传递上,就业之家打造“线上+线下”双渠道发布模式,线下通过专区展板实时更新本地企业全职岗位及周边果园采摘、农房修缮、水渠维修等零工信息,线上依托村民微信群、村广播每日推送岗位信息。为提升对接效率,就业之家定期组织小型专场招聘会,邀请附近种养殖大户、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入驻,搭建“企业直聘+村民应聘”面对面沟通平台。通过就业之家的高效赋能,就业中转站已带动23名村民稳定就业,其中18名为留守妇女、5名为就业困难青年,实现零工岗位“当日对接、当日结算”,人均月增收超2500元,年计划服务村民200人次。聚焦产业需求,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新余市渝水区洲下村就业之家结合本地产业需求及村民技能基础,开展“订单式”免费技能培训,邀请培训机构专业老师、非遗传承人驻点授课,确保培训内容“学得会、用得上”。针对留守妇女开设“家政技能+居家收纳”课程,为传统手艺人打造“竹编创意设计+电商销售”课程,为农产品加工户提供分装与包装设计相关培训,培训全程免费且包教包会。培训与就业实现无缝衔接,培训合格的村民可直接在小院手工作坊区承接电商平台竹编订单,或在专属区域参与新余蜜桔及蜜蜂糖浆加工,形成“培训-生产-就业”的完整链条,基本实现“结业即就业”,年计划开展培训6期、覆盖120人次。融合婚恋服务,联动推送就业资源新余市渝水区就业之家依托婚姻介绍功能区,针对村内外15余名单身青年“返乡后社交圈狭窄、婚恋问题突出”的难题,策划“农耕体验相亲会”“乡村创客沙龙”等特色活动,在搭建社交平台的同时,同步嵌入就业政策宣讲和岗位推荐环节。活动中通过专人讲解、资料发放等形式,向参与青年全面介绍本地就业扶持政策、小院就业岗位信息及技能培训计划,让青年在互动交流中了解就业机遇。例如在“乡村创客沙龙”中,重点推介电商直播间运营、特色产品推广等岗位,鼓励青年结合自身优势参与乡村产业发展。目前已有3对青年通过活动建立恋爱关系,4名青年已成功通过村就业之家找到合适岗位。(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就业创业服务中心 邹三根)

  • 岗位
  • 渝水区
  • 培训
  • 服务
业是民生之本,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实现“家门口的就业增收”。江西新余市渝水区珠珊镇洲下村聚焦自身闲置资产盘活与重点群体就业难题,主动作为推动闲置农房蜕变为集就业服务、社交融合、治理赋能于一体的“家业小院”,创新制定“1核心6功能3延伸”规划,探索出“就业之家+多元赋能”新路径,用有温度的服务破解了乡村就业与社交难题。 摸清劳动力底数,筑牢就业服务根基。新余市渝水区洲下村村就业之家组织村小组长、业务人员,定期入户开展全村劳动力资源普查工作,重点摸排留守妇女、就业困难青年等重点群体的数量、技能基础、就业意愿及时间需求等核心信息,建立完善的劳动力资源台账并录入“渝水区人力资源地图”系统,精准掌握全村人力资源结构与分布,为后续开展“订单式”培训、精准岗位对接等服务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确保各项就业服务举措不偏离村民实际需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