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天津:多个街道社区公共场所构建适老化场景 银发“朋友圈”搬到生活里

2025.09.18

“现在想学做菜,在网上一搜,菜谱有的是,但不问别人,也失去了和人聊天的机会。”退休赋闲在家的张阿姨说。近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与张阿姨有同样困惑的老年人不在少数。在一些社交媒体上,类似“老年人的第一需求不是养生,而是社交”“爸妈退休后魂不守舍,没了往日的精气神”等话题层出不穷。这些现象背后,是众多老年人对“有温度”的现实社交的迫切期盼。对此,天津多个街道、社区和公共场所积极探索,构建适老化、有温度的友好场景,为银发群体开辟社交新空间,帮助他们把“朋友圈”搬出屏幕,走进现实生活。

河西区马场街道携手辖区电影院打造特色公益服务——每周六下午固定放映一场经典老电影,并开展电影沙龙活动。《鸡毛信》《铁道游击队》《三毛从军记》……一部部承载时代记忆的影片,吸引众多老年人参与其中。“我母亲曾是医生,《铁道游击队》里有个角色的原型人物当年还找她看过病呢!”64岁的周立伟分享这段特殊回忆,瞬间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原本互不相识的同龄人在一次次观影和沙龙交流中逐渐熟悉,从电影剧情聊到成长经历,从时代变迁谈到生活日常,话题不断延伸,社交圈也随之扩大。“因老电影而结交了很多朋友,平时还会相约一起散步、买菜。”周立伟说道。

河东区二号桥街道福东里社区精准对接老年群体需求,搭建起聚焦健康管理的“互动养生局”、关注时尚生活的“精致弄潮儿”等系列特色平台。该社区还创新推出“银发生活搭子”,依托“技能银行”鼓励老年人将自身本领“存入”社区:郭师傅擅长家电维修、王大爷能帮人理发、田姨有一手好缝纫活儿、孙姐的烘焙四邻飘香……用这些实实在在的技能带动面对面的交流。今天你帮我,明天我帮你,不仅拓展了线下“朋友圈”,晚年生活也因这份“身边的需求”而充实。“我退休后来到天津,开始人生地不熟,特别‘社恐’,经常掉眼泪,身体也出现了问题。后来逐渐融入社区,才发现退休才是新生活的开始。”73岁的贾若启从当初的“独居焦虑”走出来,转身成为了社区合唱队的骨干。

此外,人民公园内的一家心理主题书店定期组织周边居民开展书画摄影展、茶艺雅集、小型音乐会等活动,搭建社交平台。针对一些独居或缺乏社交的老年人,书店利用心理主题的优势,通过芳香疗愈、粉彩疗愈、心理绘画等方式,帮助他们舒缓情绪。

实体社交是老年人获取社会支持系统的关键载体。三级心理咨询师程超建议,要缓解老年人实体社交缺失的现状,一方面,可打造熟人社交场景,通过老照片分享会等形式“唤醒共同记忆”,降低老年人社交启动门槛,契合其“安全型社交”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可在公共空间设计半开放休息区等“社交缓冲带”,避免空旷环境带来的社交压力,同时借助“小组式互动”增强老年人的归属感,实现心理支持与社交需求的双重满足。

  • 社区
  • 社交
  • 老年人
  • 街道
现在想学做菜,在网上一搜,菜谱有的是,但不问别人,也失去了和人聊天的机会。”退休赋闲在家的张阿姨说。近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与张阿姨有同样困惑的老年人不在少数。在一些社交媒体上,类似“老年人的第一需求不是养生,而是社交”“爸妈退休后魂不守舍,没了往日的精气神”等话题层出不穷。这些现象背后,是众多老年人对“有温度”的现实社交的迫切期盼。对此,天津多个街道、社区和公共场所积极探索,构建适老化、有温度的友好场景,为银发群体开辟社交新空间,帮助他们把“朋友圈”搬出屏幕,走进现实生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