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

云南蒙自:愿“仲裁+就业”式一条龙公共服务更多些

2025.09.03

李明因被拖欠3个月工资,向云南省蒙自市人社局劳动仲裁部门申请劳动仲裁。仲裁员在受理案件的同时,为他登记求职信息、匹配技能培训,不到一周,他便顺利入职新公司。这项始于纠纷化解的服务,是云南蒙自市人社局创新打造“仲裁+就业”模式的缩影,通过将就业服务端口前置,仲裁机构主动对接就业机构,为劳动者提供就业劳动保障服务,让劳动者在家门口即可维权、上岗。2024年以来,该模式已助力130余名劳动者实现“维权即转岗”。(见9月1日《工人日报》)

在不少劳资纠纷中,劳动者通常处于弱势地位,在权益受损后寻求法律救济,申请劳动仲裁,之后往往还面临失业、重新寻找工作等问题。蒙自市人社局创新打造“仲裁+就业”模式,推进权益保障与就业服务融合,让劳动者实现了维权与寻岗的无缝衔接。

地方人社部门打造“仲裁+就业”模式,是一种创新。人社局的主要职能中,包括就业创业服务、劳动关系协调、劳动监察与维权等。“仲裁+就业”模式将相关职能巧妙结合,能够更精准地为维权劳动者提供帮助与服务,进一步免除了劳动者的后顾之忧。

这种服务模式拓展了服务边界与内涵,这种主动作为的态度和探索,值得更多地方借鉴与推广。对相关职能部门来说,可以从这种尝试和创新中收获一些改进服务模式、服务理念和服务态度的灵感与启示——设身处地为服务对象着想,变被动解决问题为主动发现、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水平。

公共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愿“仲裁+就业”式一条龙公共服务更多些,用给公共服务做加法的切实行动,为服务对象带来更多获得感。

  • 服务
  • 仲裁+就业
  • 蒙自
  • 公共
  • 模式
公共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愿“仲裁+就业”式一条龙公共服务更多些,用给公共服务做加法的切实行动,为服务对象带来更多获得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