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就业资源 认知澄清
案例介绍:
小王,男,22岁,本科,某大学金融专业毕业,大四下半学期,他在某银行大堂经理岗位实习近半年,期间工作表现一直很突出,但实习期结束后,银行并没有留用。小王通过他的带教师傅得知,他原本是有机会留用的,但最终没能如愿,就是被有“社会关系”的其他人员占用了留用指标。无奈接受现实的他,在之后的求职路上,又一次被“关系就业”击中——同为金融专业的大学同窗,在毕业后不久,通过家庭关系,顺利进入某银行就职。虽然小王自认为这名同学各方面情况都不及自己,但这接二连三的事实,让他产生了些许怀疑:是不是没有“好关系”就找不到“好工作”? 毕业已经近一年的时间了,没有社会关系可以解决就业的小王仍旧在家待业,经济的压力,父母的压力,周围环境的压力,让他苦恼不已。长时间的失业,给他的心理和精神造成了很大的负担,经过亲戚的推荐,他走进了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杨浦区就业促进中心职业指导室,寻求职业指导师的帮助。
案例分析:
职业指导师倾听了小王的就业经历。小王有着金融专业的教育背景,职业目标是进入银行工作,尤其在银行大堂经理的岗位实习后,更坚定了他进入银行就业的信念。银行的工作环境、银行工作人员的社会地位和银行工作的相对稳定性都深深吸引着他,最重要的是,他自己对银行类岗位有兴趣,且对数字敏感,个性细致踏实。在毕业后的一年中,小王也尝试着应聘银行业的其他岗位,但几乎都石沉大海。小王觉得自己与职业梦想的距离越来越远,也武断地相信自己就是因为没有社会关系,才无法实现求职理想。
对此, 职业指导师的具体分析如下:
1. 心态和认知存在误区。不否认,求职资源对于个人的确意味着机遇,意味着比他人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竞争优势。但不是所有求职人员都能有资源,或者拥有的资源恰好可以为己所用。比如现在希望进银行,但求职资源可能是制造业,那么此类资源就未必是真正的关系资源。
对于没有社会资源的人而言,机遇等于“东风”,只有万事俱备、蓄势待发的竞争者,才能抓住机会。上海那么多外地来沪就读的大学生,很多就业情况都不错,都靠自己多方找寻、反复提升求职技巧,做了诸多努力才得以顺利上岗。所以,小王竞聘银行类的岗位,需要做的是积极调整就业心态,接纳现实,从自身出发多做准备和努力,不是埋怨,甚至消极。
2. 对企业招聘的主要方法缺乏认知。很多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是希望通过员工推荐适合的人选,一方面企业觉得“熟人”推荐的人员相对可靠,另一方面,也是企业规避招聘风险,提升招聘实效的重要方式。对小王而言,缺乏对企业招聘渠道和招聘思路的了解。
3. 对自我的分析不够深入和全面。小王在应聘银行类岗位的过程中,认为只要能够进入银行业,任何岗位的工作他都愿意干,根本没有考虑过银行业有哪几类岗位,不同岗位对工作人员的个性和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是不同的。小王没有对自己做深入分析,更没有对自己可以胜任的、甚至有能力特长的岗位有全面分析。
4. 求职竞争能力有待加强。在应聘银行类的岗位时,外表阳光、沟通交流能力较强、语言组织表达有逻辑、有专业理论知识背景等都是小王的优势,但除此之外,他的核心竞争能力似乎很不明显。很多银行类的岗位都需要持有行业上岗证,甚至职业资格证;而小王并不持有任何和岗位需求相贴合的证书。
案例指导:
针对小王的情况,职业指导师做了以下就业指导:
1. 把握求职过程的可控因素。在就业过程中,“关系就业”是指求职者利用身边的社会关系赢取更多社会资源的就业现象。根据职业指导著名的三圈理论,即在“价值观、兴趣一知识、技能一环境、机遇”组成的三个求职因素圈内,机遇对求职者而言是外在的、无法掌控的就业因素。职业指导师告诉小王,求职过程中,就算有“关系”加持,也是需要个人做一系列完备的求职准备。有“关系”只能比没关系多一个竞争机会,如果自身条件不匹配,不符合招聘要求,就算有关系,企业录用的几率也非常低。所以,小王需要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自身出发,把控自己在求职中需要做的准备,包括分析自身优势、不足。
2. 了解银行招聘岗位的具体要求,确定求职方向。首先了解每年对应届毕业生和经验要求不高的就业岗位的招聘信息,分析银行对应届毕业生开放的岗位等。在收集不同性质职业信息的基础上,细化岗位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匹配度较高的岗位。银行招聘量较大的岗位通常是银行柜面的工作人员,除了熟练掌握柜面的基本业务之外,更需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的能力,需要具备服务意识、服务技巧和化解矛盾的技巧等;数据处理的岗位则要求工作人员思维缜密、细致耐心、有责任感,同时具备较高的数字统计和分析的能力,相对而言,语言表达的能力可以适当放低。银行还有一些岗位是需要考取相应的证书,小王可以先行购买理论书籍研读,这无论是对个人理论素养的提高,还是面试官对他印象加分等方面都是大有裨益的。
3. 了解和知悉企业的招聘方式,扩大应聘范围。在企业招聘中,雇佣内部员工、员工换岗或提拔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通过朋友或同事,招聘合适的人员;再次是借助职业中介、人才招聘会招聘;最后是登招聘广告或参加招聘会招聘人员。在所有的招聘方法中,企业可能同时使用几种方式以满足其招聘需求。可见,企业内推式招聘已成为企业招聘过程中最常见,也是非常重要的招聘渠道。有些企业甚至通过发放奖金的形式,鼓励员工为企业推荐身边优秀的、匹配的应聘者。对小王而言,身边没有这样的资源,可以先通过寻求金融领域相关岗位的方法,扩展求职覆盖面,在金融、证券等行业领域内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逐渐累积自己的人脉资源,为实现职业目标打基础。
在具体的操作方面,提供一些方法供小王选择:
1. 了解银行主要的招聘方式,寻找突破点。
银行招聘应届毕业生时采取的招聘方法主要是校园招聘。小王已经毕业一年,不属于应届毕业生,因此校园招聘的途径受阻。银行对社会人员的公开招聘,通常在工作经验和个人技能素质等方面要求较高。小王不一定符合岗位的用人标准。建议小王考虑选择金融行业的其他岗位,比如证券业务员等对应聘人员工作经验和持证要求都相对较低的岗位,这样既可以主动累积工作经验,又不会被动脱离金融领域。
2. 选择快速就业通道,参加青年就业见习。
结合小王已经一年未就业的现实情况,建议他可以选择上海市政府推出的青年就业见习项目,当然所选择的就业见习岗位需要与金融类有相关性。青年就业见习对应聘人员的工作经历方面几乎没有要求,个人可以在见习岗位通过带教老师的带教,进行3个月到6个月的实际操练,一方面验证自身与岗位的匹配度,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累积自己在金融行业的人脉关系,建立属于自己的“社会关系”。
3. 综合资源,推荐岗位。
综合现有的岗位资源,职业指导师为小王推荐了会计助理、证券业务员和财务审计等见习岗位。要求小王进一步收集应聘岗位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工作要求等方面的信息,结合岗位发展前景和个人职业发展路径做出职业选择。此外,职业指导师还建议其了解金融岗位对应聘人员的具体要求,这有助于他有针对性地考取岗位的相关证书,避免盲目考证产生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损耗,增强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小王虽然已不是一名应届毕业生,但其自认为和应届毕业生区别不大,在求职简历的书写和面试技巧的掌握方面仍显欠缺。职业指导师继续做好后续服务,在小王考虑好应聘的岗位后,为他做了一次求职技巧的辅导,帮助他顺利通过面试,成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