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事例

福建上杭:就业扶贫促增收 精准帮扶助脱贫

2021.01.05

“就业一人,脱贫一户”,解决就业问题是贫困户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为此,福建省上杭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狠抓就业扶贫,出实招显实效,逐村逐户逐人逐项抓好落实,补短板、强弱项,精准施策,确保就业扶贫应扶尽扶,全面激发贫困劳动力的内生动力。

为了让贫困劳动力“手上有信息、身上有技能、就业有服务、创业有帮扶”,近年来,上杭县人社部门以实施“政策引领一批、招聘对接一批、扶贫车间吸纳一批、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技能提升促进一批”为重点,采取多种形式增加就业岗位,坚持“输血、造血、活血”并重,帮助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

搭建平台——建成县乡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创新建立“一三四”就业服务工作机制。一是搭建一个服务平台,夯实就业基础。通过搭建覆盖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的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全县村级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全覆盖。二是建立三方联动机制,推动精准服务。上杭县依托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更加精准的“企业—政府—劳动者三方联动机制”,实现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者求职需求精准对接。三是实施四项促进行动,做实服务保障。一是推进鼓励创业促进行动;二是推进高校就业促进行动;三是推进稳就业促进行动;四是推进技能提升促进行动。通过出台一系列“干货满满”的惠企惠民政策,促进就业形势进一步向好发展。

同时,为贫困劳动力开展求职登记、职业介绍、政策咨询服务等一系列公共就业服务,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把事办好。如将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灵活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范围,补贴标准按其上一年实际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和医疗保险缴费额1/2标准。2020年,为灵活就业困难人员发放社会保险补贴1376人,共计补贴480.89万元。此外为全县贫困劳动力8899人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共计177.98万元,做到了应代尽代、应保尽保。

摸清底数——重视对贫困劳动力的信息库管理

上杭县通过建立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信息实名制数据库,动态管理农村贫困劳动力的基本信息、就业、技能培训需求,为开展精准公共就业服务提供依据,有效促进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对贫困劳动力进行全覆盖式摸底调查,建立贫困劳动力数据台账,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9409人,全部为他们办理了《就业创业证》,让他们享受与城镇劳动力一样的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政策,从而实现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信息实名制动态管理,为分类精准帮扶打下坚实基础。

提升技能——提高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

近年来,上杭县围绕金铜和建筑两大产业发展,以职业技能提升为抓手,积极开展电工、焊工、机械加工、砌筑工等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同时,围绕农业农村重点产业发展,以乡村旅游、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为抓手,实施旅游服务行业、农业种植、养殖及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等项目,广泛开展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紧跟市场需求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调整培训内容,把课堂搬到种植基地、养殖基地、实践基地,在田间地头开展实训指导,着力提升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

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意义重大,是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李克强总理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努力建设“大国工匠”队伍,充分说明技能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为切实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技能素质,提高创业就业能力,上杭县人社局立足实际,在全县各乡镇大力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帮助农村群众和贫困劳动力掌握一技之长,拓宽致富途径,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精准脱贫。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上杭县先期通过与线上职业技能培训班“插班”形式开展贫困户技能培训。贫困劳动者由于受文化程度、网络环境等条件限制,线上培训进展缓慢。为了让更多贫困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就业本领、尽快实现就业,上杭县积极筹备、结合实际、有序部署,在疫情防控形式持续向好情况下,按照上级精神,于五月中下旬启动线下贫困户职业技能培训。到目前为止,上杭县光明职业培训学校已在城区和20个农村乡镇开展了职业技能和专项技能培训、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安全培训93期,共培训城乡劳动力和在岗职工6875人,其中职业技能培训和专项技能培训3793人,包括老人照护、育婴员、家政服务、维修电工等专业,贫困户技能培训1124人,包括种养植、家政服务、保育员等专业,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644人,安全培训1314人。培训结束后,除在岗职工1314人外,其余由上杭县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中心积极推荐就业、引导创业,到目前为止,已4369人实现了就业创业,有效推动了贫困户脱贫。

拓宽渠道——促进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上杭县制定了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导各类用工单位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同时推进就业扶贫车间、就业扶贫基地建设,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目前全县有22家扶贫基地、车间吸纳了179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就业脱贫,发放精准就业扶贫奖补3.6万元。

近日笔者来到上杭县首家就业扶贫基地——上杭擎荣农产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加工芋头,一片认真工作、繁荣有序的景象。据了解,目前在该公司就业的贫困劳动力有41人。来自南阳镇豪东村的贫困户黄招玉家中贫困又患有疾病,还有子女需要上学,不能出远门务工,在政府的帮助下,安排在“就业扶贫基地”上班后,不仅有了工资收入,还可以照顾家里。面对今后的发展,她高兴的说道:“像我这样的上有老下有小,没法出门打工,现在在家门口的‘就业扶贫基地’里就能挣钱,每个月有三四千元收入,生活水平比以前好太多了。”说起自己的这份工作和工资,黄招玉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就业扶贫基地’提供的岗位是零门槛的,让我这个什么基础都没有的人动心了。踏踏实实干活,靠双手赚稳当钱。”来自黄坑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黄金莲,一家4口人,两个孩子还在读书,以往全家人生活仅靠其丈夫一人去连城打工维持,十分拮据。“我丈夫没什么技术,只能在工地打杂工,收入很不稳定。”黄金莲说,“现在我进了‘就业扶贫基地’,工作不是很难,上手很快。关键是不仅能领月薪收入稳定,在家门口就业还能兼顾到家庭,干起活来也放心。”

随后来到上杭县临城镇石砌村龙岩市优蓝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蓝莓生产基地,该村15户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正在为蓝莓除草,这里是上杭县又一家“就业扶贫基地”。该村贫困户钟荣星告诉笔者:“多亏扶贫基地让我在这里就业,每月固定收入有近2000元,家里的土地流转给基地有租金收入,基金给我家2亩蓝莓种植,挂果后,每年至少有2000元以上的收入,这样算下来,一年的收入至少也有3万元,脱贫是肯定了。”

对于通过市场渠道确实难以实现就业的贫困家庭劳动力,特别是那些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劳动力,设置了适合他们就业的公益性岗位予以兜底安置,目前,全县通过开发保洁员、养护工人、交通劝导员、护林员、护路员、市场协管员、文明劝导员等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共506人。“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没办法出去打工,政府对我挺关心,安排我在村里打扫卫生,每月有1800元的工资,让我有了稳定的收入,也让我家贫困户的帽子摘掉了。”来到蛟洋镇时,正在蛟洋文昌阁前清扫街道的该镇蛟洋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傅文清见到笔者时高兴地对我说。

优质服务——开展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工作

每月通过县政府官网、上杭县电视台、“上杭人社”、“上杭就业”、“印象上杭”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媒体、网络渠道推送就业信息。春节期间印发近5万份的招工宣传材料发放到村。2020年,累计向贫困户短信(彩信)推送就业信息1.6万余条。举办专场招聘会。疫情期间,依托龙岩好工作人才招聘网平台开展了“春风行动”、贫困劳动力专场、大中专毕业生专场、制造业专场网上人才招聘活动。5月份开始,在临城、蛟洋等乡镇举办了多场“精准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7月份,在县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一楼大厅举办了“‘职’在民企、‘就’有未来暨大中专毕业生现场招聘会”,10月份,举办了“上杭县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暨就业扶贫行动日专场招聘会”,全县参会企业达262家次,发布岗位工种数1319个,提供5948个就业岗位,初步达成意向1937人次。


  • 劳动力
  • 贫困
  • 培训
  • 扶贫
就业一人,脱贫一户”,解决就业问题是贫困户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为此,福建省上杭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狠抓就业扶贫,出实招显实效,逐村逐户逐人逐项抓好落实,补短板、强弱项,精准施策,确保就业扶贫应扶尽扶,全面激发贫困劳动力的内生动力。 为了让贫困劳动力“手上有信息、身上有技能、就业有服务、创业有帮扶”,近年来,上杭县人社部门以实施“政策引领一批、招聘对接一批、扶贫车间吸纳一批、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技能提升促进一批”为重点,采取多种形式增加就业岗位,坚持“输血、造血、活血”并重,帮助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