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初,黄师傅到江苏省常州市的一家餐饮店做服务员,双方约定试用期工资为每月2500元。19天后,黄师傅因家中有事向餐饮店提出辞职,并要求结算工资。餐饮店以黄师傅工作不满1个月试用期为由,不支付工资。几经协商无果后,黄师傅向常州市劳动监察支队投诉。
监察员受理此案后,立即赶到餐饮店,向负责人解释法律规定。餐饮店负责人认识到在劳动用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意按约定支付黄师傅的工资。这起案件从投诉到办结仅用1个工作日。
该案仅仅是常州市劳动监察支队依法高效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常州市劳动监察支队多措并举,打出一套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组合拳”,为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织就了一张防护网”。
阳光执法织密监管“防护网”
今年5月,承担常州市一家酒店装修工程的几名劳动者,来到酒店所在街道人社所,反映装修公司存在拖欠工资的情况。街道人社所的工作人员发现案情较为复杂,涉案金额较大,按程序将该案录入常州市劳动关系运行监测平台,并启动最高级红色预警。常州市劳动监察支队快速指派天宁区劳动监察大队调查处理该案。
经调查发现,该装修工程因层层分包、转包牵涉多家公司,涉案多方因工程结算纠纷延期支付约350万元劳动报酬,涉及300余名职工。劳动监察机构快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集中力量理清各方关系及拖欠工资的人数和金额,于1个月内为所有劳动者追回全部工资,将一起重大欠薪案件解决于萌芽状
态。
该起案件的快速处理,主要依托了常州市建立的劳动关系运行监测平台。常州市运用大数据思维,建立了包含“一平台五系统”的劳动关系运行监测平台,实现省市区三级互通互联,集信息比对、分级预警、调度指挥、应急管理等功能为一体,实现可视化分析、动态化监测、实时化预警、扁平化指挥、规范化执法、一体化调度。
该平台自上线以来,已通过预警系统快速处置拖欠工资类案件114起,累计为600余名职工追回工资待遇800余万元。
重拳出击撑起职工“保护伞”
今年4月,外来务工人员张师傅等6人到常州市劳动监察支队,反映一家服装企业的负责人拖欠5万余元工资后不知去向。该企业的厂房关门,负责人处于失联状态。
针对张师傅等人反映的情况,监察员马上立案调查,迅速获取服装企业负责人的联系方式,并通过拨打电话、张贴询问通知书等方式,要求其配合调查,但该企业负责人未在规定时间内现身。随后,常州市劳动监察支队发出《劳动保障监察限期改正指令书》,该企业逾期未履行。
常州市劳动监察支队启动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移送程序,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实施网上追逃。不久后,该企业负责人被抓捕归案。
常州市建立健全劳动监察部门与公安机关的移送衔接机制,对“老赖型”违法欠薪行为下狠手、出重拳,劳动监察部门移送公安机关的案件立案率达95%以上。另外,常州市还探索建立了公安机关在特殊情形下提前介入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严打重治的强大震慑效应。
刀刃向内深耕廉洁“责任田”
对劳动监察执法部门来说,打铁必须自身硬。常州市劳动监察支队健全外部监督机制,形成了刀刃向内的制度保障。
常州市劳动监察支队创新监督方式,于2017年8月聘请来自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律师协会、新闻单位及社会团体的27名劳动保障执法监督员,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对劳动监察执法工作进行监督。
常州市自制了劳动保障综合执法监督卡,正面印有监察员“十不准”,背面印有对监察执法人员违规违纪行为的监督反馈渠道。监察员在执法过程中主动向执法对象发放监督卡,告知执法对象可向市人社局纪检部门匿名反馈意见,进一步强化了劳动监察执法的外部监督,提升了劳动监察机构的公信力。
多措并举之下,常州市的和谐劳动关系网进一步织牢织密。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劳动监察机构共立案查处507起案件,同比下降20.2%,其中工资类案件169起,同比下降30.2%。(任社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