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经验

重庆开州:做好转移就业大文章 实现贫困人员致富梦

2019.07.02

近年来,重庆市开州区坚持按照“建网络、搭平台、塑品牌、抓回引、强服务、重合作”的工作思路,做好“输出去”和“引回来”,即“双向转移”这篇大文章,全面帮扶贫困人员圆梦就业和脱贫致富,取得显著成效。截止目前,开州区累计帮助6万多名建卡贫困人员实现了跨区域和跨产业转移就业,达到了“应转尽转”的目标。

一、 强职能、靠市场,构建劳务输出网络体系,

开州区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工作思路,以建立和完善劳动力转移输出服务体系为工作主线,强化行政职能,从“强基础、通渠道、建基地”等环节着力,采用合作合资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构建出“政府主导就业,市场运营配置”的市场化劳务输出网络体系,有效提高了开州区劳动力转移输出的组织化程度。

(一)强化行政职能,夯实输出基础。立足本职工作,从建库、培训、建基地等环节,夯实劳务输出基础。一是建立完善了区110多万人的人力资源信息库,收集整理建成了9万在外成功人士信息库,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二是培育了覆盖全区535个行政村和社区的1025名农村劳务经纪人,将就业网络触角延伸到了基层;三是在落实就业培训政策的同时,协调扶贫、移民、农委、旅游等培训资源,合力打造开州劳务品牌,提高输出质量;四是采取给予工作经费补贴的方式,在开州区农民工相对集中地区,选择在当地有名望和有意愿人事服务工作的“能人”组建了“民间”驻外办事处,为开州区劳务人员提供帮助就业、指导创业、帮助子女就学和法律援助等服务工作,逐步形成了“广东服装、北京餐饮、成都家私、江浙毛纺”等六大特色劳务基地。

(二)培育引入载体,畅通输出渠道。坚持“外引内育”,确保劳务输出渠道畅通。一方面,采取与区就业人才市场合作的方式“外引助力”,引入区外的劳务中介机构来开州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助力劳务输出;另一方面,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对接和政策扶持等方式大力培育“本土”中介“内育动力”,鼓励他们外出开辟市场,扩张业务。根据供需双方的市场需求,深度开发开州区劳动力资源。截止目前,开州人在外登记注册的劳务公司有521家,从业人员总规模近50万人,其中开州籍务工人员近10万人,如深圳众城兴建筑劳务公司有近万人,深圳德山雨建筑劳务公司有6000余人,重庆迪鑫建筑劳务公司有5000余人,重庆奇谐建筑劳务公司有1.3万人,工人遍布38个省市及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参与修建了北京奥体中心、上海世博演义大厅、重庆会展中心等知名建筑。

(三)坚持市场导向,灵活输出模式。面向市场,把劳动力作为一种产品,采用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商业化管理的理念和手段,根据市场需求,组织引导劳动力转移输出就业。一是依托劳务基地,订单化输出。以六大劳务基地为中心,以订单为导向,促进农村劳动力由盲目流动向有组织输出转变。二是依托培训机构,培训式输出。依托区内职业培训机构,推行校企合作办学,共同培养企业所需专业人才,促进劳动力由输出体力型向技能型和智能型转变。三是 依托劳务派遣,规范化输出。选择一批信誉良好,业务稳定的劳务派遣公司,从抓好签订劳动合同入手,规范运作,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转移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四是依托本地能人,带动式输出。开州区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在外能人”带动身边的亲朋好友、邻居外出务工。利用“民间”的力量提高开州区劳动力转移输出的组织化程度。

二、 重宣传,搭平台,服务贫困人员转移就业

从覆盖就业信息入手,综合采取内转外输措施,多方合力做好转移就业助力扶贫这篇大文章。

(一)加强宣传,全方位提供转移就业信息。充分利用区电视台、开州日报、开州手机报、就业信息“家家通工程”、开州劳务人才网以及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信息,扩大了用工信息的知晓率和覆盖率。同时结合各类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大力宣传就业创业相关信息,实现全覆盖。2018年以来,各类平台发布用工信息1万余条,发放2万余份宣传资料、贫困劳动力咨询人数达8000余人次。

(二)巡回招聘,零距离配送转移就业岗位。定期组织各类企业和用人单位,深入到贫困乡镇、贫困村,开展就业扶贫专场乡镇巡回招聘活动,把适合贫困人员的就业岗位送到家门口,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为有转移就业意愿的贫困人员提供转移就业平台。截止目前,开州区已累计开展乡镇巡回招聘60余场,累计提供就业岗位20860个,达成就业意向4447人,成功推荐到企业1369人。

(三)无缝对接,精准地提供转移就业服务。实施“线上+线下”无缝对接就业服务,通过电视台、报纸、微信和网站等媒体在线上发布各类招工信息。同时,线下以劳务经纪人和劳务中介为纽带,在区内建立区、乡、村三级就业输出服务平台,以驻外劳务办事处、流动党支部和山东重点企业等单位提供的大量的优质岗位为支点,在区外建立了多元化的就业需求平台,全面满足开州区贫困劳动力的就业需求,为开州区贫困劳动力精准地提供转移就业岗位。

三、 建基地,塑品牌,引导贫困人员外出就业

开州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区内就业岗位还不能满足劳动者的就业需求。为提高开州区贫困劳动力输出数量和质量,抓三个方面:

(一)抓基地巩固,扩宽贫困人员就业渠道。近年来,在市级人社部门的帮助和指导下,开州区的六大特色劳务基地,发展得到了巩固,吸纳就业的能力逐渐增强。为开州区劳动者转移就业,特别是贫困人员转移就业,提供“集群式”的就业岗位。目前,据统计,这些劳务基地累计吸引了贫困人员就业1.2万人。

(二)抓品牌输出,提升贫困人员就业品质。在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尤其是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中,通过市场引导、典型带动,开州区大力打造开州劳务品牌。目前,开州区已形成“开州餐厨、金开家政、开州建工”三大劳务品牌,从业人员达到25万人,占全部转移就业人员的45%,劳务收入在劳务总收入中的比重达到55%,就业稳定性较好。据统计,通过劳务品牌输出吸纳贫困人员就业1.5万人。

(三)抓常规转移,扩大贫困人员就业规模。大力推行“亲帮亲、邻带邻”的带动输出方式,鼓励在外务工、经商、办企业的成功人士,带动贫困劳动力“打捆”外出务工创业。通过以上渠道,开州区有外出转移就业意愿的贫困人员全部实现了转移就业。同时,开州们结合市局112号文件要求,对外出务工的贫困人员给与交通费补助。开州区共计对跨区域务工的建卡贫困人员兑现交通补贴600多万,惠及1.66万名外出务工建卡贫困人员。

四、 抓创业,巧结合,带动贫困人员就近就业

开州区返乡创业人员达8万余人,创办的经济实体达到3.2万户,遍布农村城镇,涉及工、农、商、金融、文卫和互联网+等多个领域,为将返乡创业和就业扶贫工作融合发展,重点抓三个方面:

借势聚力,把转移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相结合。开州区建立了茶叶、中药材、粮油果蔬和乡村旅游为主导产业的返乡创业项目库,引导众多返乡创业者聚力投资。推行“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两种创业就业新模式,带动“四无”(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无项目)贫困户创业就业。“公司+农户”的模式:针对有土地和劳动力的贫困户,公司采用产前免费供种,产后结账的方式解决资金问题;采用按市价收购产品的方式,解决市场问题;采用免费培训、指导生产的方式,解决技术的问题。“合作社+农户”模式:针对只有土地无劳动力的贫苦户,就只用土地入股分红,在合作社统一指挥下自行管理,产品由合作社回收。这样一来,贫困户只要有土地,无劳动力也能创业当老板。2018年以来,开州区在种养业和避暑休闲旅游等行业新增了213户返乡企业,累计达4133户,占返乡企业总数的13.3%,带动贫困人员就业达4000余人,为开州区脱贫攻坚增加了动力。

(二)因地制宜,把转移就近就业和扶贫车间相结合。针对在家的贫困劳动力,通常都要照顾老小,无法脱离家庭,外出务工,为此,采取“工厂进园区,车间下乡镇”的方式,推行“车间+农户”的运作模式,鼓励企业在农村建立“扶贫车间”,引导农民工围绕产业配套,利用乡村闲置房屋和已有资源,采取承包“车间”和“配件”生产等方式返乡创业。截止目前,指导创建就业扶贫示范车间9个,累计带动贫困人员就业122人。

(三)因势利导,把转移就近就业和电商平台相结合。开州区农村地域广阔,不少地方的基础设施较差,创业存在交通不便、市场难求等创业劣势。为此,推行“农户+专业合作社+电子商务”的模式,将电子商务引入农村,引导广大农民特别是帮助贫困户,开发、包装自己的土、特产品,在互联网上寻找商机、市场,运用现代物流手段,克服地域劣势,在边远地区返乡创业。截至目前,开州区135个重点贫困村均设立电商扶贫驿站,受益贫困人员达3100户,销售农户产品820余万元,从而帮助贫困人员脱贫增收。

五、 抓回引,重关怀,服务贫困人员就近就业

很多贫困家庭都存在照顾老小的问题,因不能就近就业,才远走他方,为满足他们回乡的需求,借助春节期间,大量贫困务工人员返乡过年的关键时间段,开展“三大”活动,为其提供温馨细致服务,真情感提供就近就业服务收到良好效果。

(一)贴心关怀。汇同区扶贫办、区文化委、区司法局等单位,在开州区长途汽车站搭建服务台,开展了车站归途迎接服务活动,为返乡贫困人员“送一张笑脸、答一系列问题、递一杯姜糖开水”,让他们一返乡就能感受到家乡人民的热情相迎。

(二)亲情感召。统一印制10万封《致全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的公开信》,把区委、区府的关怀问候、把就业创业优惠政策、把家乡发展的新变化,特别是扶贫攻坚带来的巨大变化,写进公开信里面。这封公开信在群众中引起了不同凡响,有的在网上留言:读了这封信,凯旋故里的荣誉感、家乡巨变的获得感、回家创业的归宿感油然而生。

(三)大力维权。为保障外出农民工,特别是外出建卡贫困人员能及时足额拿到工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区就业局聘请法律顾问,依托驻外劳务办事机构、开州乡情联谊会,常年开展维权工作。近年以来,已累计为建卡贫困人员追回工资300多万元。

六、 重合作,齐发力,确保新生贫困劳动力精准就业

开州区以公办开州职教中心为主,民办培训机构为辅,大力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共育、校企联合”培训模式,确保贫困新生劳动精准就业。

(一)“产教融合”,合力推进精准就业。在开州职教中心推行“引企入校”培育模式,与德发尔通汽修厂和西部声谷先特服务外包有限公司等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形成“离校就进厂”的格局。学校提供办公条件,企业提供设备,职校老师和企业师傅组织贫困学生承接和专业相关的部分业务,实现了在校学习、工作、创收三不误;实施“送生入企”,与市内外50余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习就业基地,企业按照准员工对贫困学生进行管理,让他们充分体验企业环境,接受职业指导和职业训练,进一步强化技能水平,提高职业素养,毕业就能就业。

(二)“校企共育”,实现精准对接就业。通过“订单培养”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开州职教中心与三星电子、北汽银翔、重庆力帆等市内外多个知名大中型企业通过开设冠名班、订单班等方式进行合作。按照共同招生、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设定课程、共同教育教学和共同评价的“校企共育”模式,实现了招生、招工的无缝对接。

(三)校企联合,品牌化转移输出就业。本着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采用“人才市场需求+技能培训”的“校企联合”模式,整合人社、农业和扶贫等部门的项目培训资源,对初、高中毕业没升学的新生劳动力进行餐饮、家政等专业培训,实现招生—培训—务工的无缝对接。如,开州特丽洁职校与山东大嫂家政服务公司合作,开州区长江烹饪学校与区内和北京多家餐饮企业合作,有力地推动了新生贫困劳动力的品牌化转移输出就业。

  • 贫困
  • 开州
  • 人员
  • 转移
年来,重庆市开州区坚持按照“建网络、搭平台、塑品牌、抓回引、强服务、重合作”的工作思路,做好“输出去”和“引回来”,即“双向转移”这篇大文章,全面帮扶贫困人员圆梦就业和脱贫致富,取得显著成效。截止目前,开州区累计帮助6万多名建卡贫困人员实现了跨区域和跨产业转移就业,达到了“应转尽转”的目标。 一、 强职能、靠市场,构建劳务输出网络体系, 开州区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工作思路,以建立和完善劳动力转移输出服务体系为工作主线,强化行政职能,从“强基础、通渠道、建基地”等环节着力,采用合作合资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构建出“政府主导就业,市场运营配置”的市场化劳务输出网络体系,有效提高了开州区劳动力转移输出的组织化程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