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

对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考

2019.06.18

2019年1月国务院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在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建成职业教育标准体系、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为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可以说,现代职业教育已进入飞速发展的黄金期,它是我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占领智能制造高地的重要保障。建立务实、科学并与区域经济发展接轨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实现新时代技能人才接受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效途径。

现状与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职业教育有两大块,一块是教育部门主导的中高职院校和即将转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一块是人社部门主导的技工院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教育。这种“两张皮”的格局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融合得还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是招生统筹不够。首先,技工院校(人社部门)、中职学校(教育部门)和培训机构招生管理混乱,各学校、培训机构各自为阵,学生就读实行登记入学,教育、人社部门几乎无法统一管控;其次,一些地方在职教招生上也采取保护主义,有的地方的初中学校拒绝技工院校入校招生宣传,有的县级教育部门甚至明确要求学生只能报读本县、区的中职学校,造成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更好的学校和专业。

二是专业建设滞后。不少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不管师资和硬件设施等条件是否符合要求,只要哪个专业热门就开设哪个专业,导致学校专业设置过度重叠。同时,在各专业培养过程和学生毕(结)业考核中,各部门、各学校各自为阵,几乎没有统一的标准,区域内职业教育设施设备投入没有统一规划,突出不了职业教育的专业化水平。

三是师资准入无标准。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专业性非常强,他们既要懂得专业理论和技能,又要懂得教学规律。进入职教队伍的师资标准是什么,教育部门和人社部门谁来统一监管,目前尚不明确。另外,全国专门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师范院校太少,中高职学校、技工院校只能从普通高校招聘专业老师。

思考与对策

第一,建立统一管理体系。

一是构建统一招生体系。由人社和教育部门根据学校规模统一划拨招生计划,严控普职比例1∶1,建立统一招生平台,严格管理目前中职学校招生注册制,严厉打击有偿招生,让职业教育的升学通道规范有序。

二是实行专业准入制。由人社和教育部门根据学校专业开设条件核定开办专业,对师资力量和教学实训等方面不符合条件的专业不准开设,未经批准的专业不划拨招生计划,在政府对各学校的专业建设上只限定核准招生专业的投入,让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统一规划统一布局,避免因专业设置重复造成的教育资源浪费。

三是师资共享。建立职业教育师资流通机制,实行相对固定的动态流动,教师的编制可以在一所学校固定,教学活动可以在地市州范围内所有职业学校进行,将动态流动的教学活动与职称晋升挂钩,地市州级学校教师在职称晋升期内需到县市区级中职学校从教1-2年方有职称评定资格。这样有利于促进基层职业学校的教学和专业建设。

第二,构建培养晋升通道体系。

一是构建“梯级塔式”培养体系。规范建立县级职高(技校)、地市州级中职(技校)和高职高专(技师学院)不同培养层次的职业教育学校,根据学生的愿望和市场需求实行“2+2+2(3)”三级层次培养,即县级职高(技校)培养初级工职业能力,学制2年;地市州级中职(技校)培养中级工职业能力,学制2年;高职高专(技师学院)培养高级工、预备技师职业能力,学制2(3)年。

二是构建“梯级塔式”学历晋升通道。初中毕业生首先进入县级职高(技校)进行2年初级工技能培养,有继续深造愿望的学生择优升入地市州级中职(技校)学校再进行2年中级工技能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最后通过技能高考升入高职高专(技师学院)进行2(3年)高级工、预备技师层次培养。毕业生在各层次阶段,均可根据自己的志愿选择就业;就业后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形式的在职学历、技能提升学习。

三是构建“梯级塔式”培养大纲。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预备技师四个层次的技能人才培养要求逐步提高,不同层次的教学大纲前后贯穿,相互衔接。在初级工阶段要求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技能;在中级工阶段要求巩固提高专业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技能;在高级工阶段要求能熟知生产工艺,能解决常见的技术问题;在预备技师阶段要求能解决比较复杂的技术难题,能参与技术改造升级和革新。

第三,建立补充和就业保障体系。

一是疏通短期培训就业渠道。依托乡镇和社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统一组织农村、乡镇和社区人员进入相关学校和培训机构学习,经过一定的专业技能培训后实现就业、创业,这样建立农村、乡镇劳动力转移和技能人才再就业培养体系,是对现代职业教育的有力补充。

二是畅通就业市场渠道。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的作用,及时全面掌握企业用工计划和职业院校毕业生、培训机构结业生情况,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可集中储备,根据企业用工需求进行就业引导,根据学校教学需求调配跟岗、顶岗实习,在政府指导下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机制。

三是构建双师互通机制。让职业院校老师定期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活动,让企业技能拔尖人才多建立工作站,全面深入参与到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去。学生在跟岗、顶岗实习期间,既接受学校老师的指导,又接受企业师傅的指导;既接受学校的管理考核,又接受企业的管理考核。建立由行业、企业和学校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共同评价的机制。(荆门技师学院 谢滤)

  • 职业教育
019年1月国务院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在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建成职业教育标准体系、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为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可以说,现代职业教育已进入飞速发展的黄金期,它是我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占领智能制造高地的重要保障。建立务实、科学并与区域经济发展接轨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实现新时代技能人才接受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效途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