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马尾船政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制造专业轮船的工厂,诞生于19世纪中后期的洋务运动时期。船政创办人左宗棠、沈葆桢等人深感技术人才培养之重要,遂于1866年底船政开工建设之际,同时建立船政学堂——“求是堂艺局”,分为培养制造技术人才和驾驶管轮人才的两个学堂。
1868年2月,又增设了以培养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艺圃”学堂,这是我国第一所技工学校。1897年4月,“艺圃”又分为“艺徒”和“匠首”两个学堂,分别培养普通技工和高级技工、技师。
船政学堂的体制是“校企一体”办学:船政大臣既是工厂的最高行政长官,也是学堂的行政领导;监督既是工厂的监督,也是学堂的监督;“教习”既是工厂的教习,也是学堂的教习;同样,“艺圃”的学生,既是学堂的“艺徒”,也是工厂的工人。
这种“校企一体”的办学体制,在技术工人培养方面具有一些优势和特点:
一是目标明确,为企业实行定制培养。“艺圃”就是为船政培养技术工人,“招工即招生”。1868年,沈葆桢在《奏船厂现在情形折》中说明“艺圃”设立之缘由:“各厂分招十五以上,十八以下,有膂力悟性者……名曰艺徒。现所招已及数百人……于是复有艺圃之设。”
二是有利于产学一体,充分利用企业的师资和生产环境、生产设备培养人才。艺圃的学生,白天上午两节理论课,其他时间进厂分班实习,由外籍教师安排实习内容,进行现场指导,并定期轮换实习工种岗位。
三是把生产与教学统一起来,学生既是学生,又是工人,在人才培养的同时,进行制造和生产。从同治七年(1868年)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福建马尾船政制造了船只40艘,大都由学生参与制造。学生在实战中,得到培养和锻炼。
由此来看,“校企一体”为产学一体、工学一体创造了条件,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大有裨益。后来的实业教育中的技工培养,以及抗战时期的兵工厂办校,新中国成立后的企业行业技工教育的兴起,都是这种办学模式的延续和发展。这也成为我国技工教育的鲜明特色之一,对于今天建立完善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技工培养体系,发挥企业在技工培养中的主导作用,仍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劳动技师学院原党委书记 崔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