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寻甸县有8个贫困乡、64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3358户127960人,贫困发生率为26.93%。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省市党委、政府全力支持,社会各界鼎力相助,坚持党建引领、精准为先,牢牢把握产业增收、住房安全、基础提升、民生保障、廉洁脱贫几大关键,全县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合力攻坚,围绕“精准”,突出实干,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迈出了新步伐,跑出了加速度,写下了新篇章。截至2017年底,全县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26311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35%,全县整体达到现行脱贫摘帽标准。
实干、苦干、拼命干,以“咬定青山不放松,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忘我和担当聚全县之力决战脱贫攻坚。产业为根,紧扣“不愁吃、不愁穿”基本要求,找准路,开对方,勤劳群众持续增收,衣食无忧。一是推进“农业+”。推进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大力发展烟、薯、菜、畜、禽等特色产业,实现贫困村有1至2个主导产业,贫困户有1至2个产业增收项目,截至目前,累计带动贫困户30500户、户均增收1850元。二是推进“龙头+”。制定全县产业扶贫总体规划,遴选农业企业(合作社、大户)187家,采取“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基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党支部+能人大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等方式,并通过多种生产经营模式,与贫困户建立合理紧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三是推进“就业+”。广泛拓展群众增收渠道,实现有劳务意愿的贫困户就业全覆盖。举办技能培训班、开展供需见面会、批量组织输出,2017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202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210人。四是推进“补助+”。为每户贫困户提供7000元产业扶持资金,给予每个带动贫困户发展的龙头企业3至5万元奖励资金,通过企业带动、合作经营等方式,每户贫困户至少年增收700元。首创并推广农村致富带头人帮扶协会,带动贫困户就业11380人,促进农户增收500余万元。在贫困人口中选聘500名生态护林员,年人均增收1万元;选聘202名常设护林员,年人均增收8000元。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享受农村低保对象1710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564.4万元;特困供养183人,发放特困供养金131.76万元;临时救助6695人,发放救助资金646.06万元,确保绝对兜底,不漏一户、不漏一人。
安居为要,围绕“农村危房全改造”奋斗目标,建新房,修老屋,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焕然一新。一是精准实施易地搬迁。实施并完成23个易地搬迁点976户3669人、13个宜居农房集中安置点1039户,所有搬迁群众喜上眉梢、乔迁新居。二是科学建设安居住房。清零符合改造条件的50582户农村危房,真正实现“建房为安居、安居好创业”的农村安全住房改造目标。三是整体打造美丽乡村。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聚力优化农村环境,实施120个深度贫困自然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实现“群众增收”和“家园美丽”双促进。
教育为先,聚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历史使命,改薄项、提质量,适龄学生一个不少,专心求学。一是出台政策加强控辍保学。县级制定细则、方案,落实控辍保学“双线十人制”、承包责任制、动态归零督导制和“一票否决”制,确保辍学学生及时返学和控辍保学工作形成长效机制。二是实施重大工程改善办学条件。2017年,县财政专项安排7673万元用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支出,12月,我县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以接近满分的成绩顺利通过了国家督导评估。三是落实惠民措施强化资助救助。2014—2017年累计资助学生56.76万人次,补助资金3.91亿元。建立“泛海公益助学基金”,对各类贫困家庭当年考入大学和在校大学生每人每年资助5000元,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不因贫辍学。
健康为本,对标“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基本保障,聚齐力,施好策,“健康扶贫30条”全面覆盖,人人受益。一是构筑“五重保障”。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乡镇住院实施零起付线,按照分级诊疗、转诊转院的规范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合规医疗费用在一级、二级、三级联网结算医疗机构报销比例分别达到95%、85%和80%。二是落实“五项服务”。为全县12796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购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享受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相关待遇。三是实现“四个提升”。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对卫生院进行业务用房扩建,并均建有中医馆(或中医科);县第一人民医院和县中医医院均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标准。
基础为重,建强“基础设施配套”弱项短板,修好路,接通水,村村寨寨五网交织、旧貌换新颜。一是畅通路网。提升改造国道、完善县乡道路、硬化农村公路,全县174个村(社区)道路硬化率达100%,自然村道路硬化率达80%、通达率达100%,通村道路危险路段均有防护措施。二是升级电网。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项目33项,行政村通10千伏以上的动力电覆盖率达100%,全部自然村均通380伏动力电且具备新增用户接入能力。三是连通互联网。全县174个村(社区)及所在地学校和卫生室光纤网络实现全覆盖,行政村及所辖自然村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四是改造水网。全面完成18.513万人的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完成覆盖全县水源点的水质检测工作,饮水安全有保障工作全面达标。五是打造服务网。完成121个行政村村级活动场所、503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建设。推动111项便民服务事项进入综合服务平台办理。提高村级便民服务水平和经济发展能力,实现了包括134个省级贫困村在内的所有村(社区)集体经济全覆盖。
会干、能干、创新干,以“用心用情用脑用智慧”的全心和投入,汇全民之智打造寻甸示范。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县乡村三级书记一起抓,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一是高位统筹、系统指挥。县级组建总指挥部,各行业和乡镇(街道)分别成立12个分指挥部和16个战区指挥部,形成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的“1+12+16”指挥体系。同时,建立“三同三统一三融合”工作机制,确保全县一盘棋,不落一个人。二是党建先行、提振精神。坚持党建扶贫“双推进”,建立健全“书记抓、抓书记”的责任机制,实施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双带”工程,教育、带动并帮扶贫困户通过勤劳增收,实现脱贫目标。全面加强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提高村(社区)工作经费和村组长待遇。党员亮身份、干部转作风,以“钉钉子”精神,推进脱贫攻坚,传递正能量。
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切实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问题,确保扶贫扶到点上润到根上。一是“严”字当前,精准管理。严格按照“五查五看”“三评四定”“两公示一公告一比对”程序,精准锁定贫困对象,认真组织开展“回头看”和“走基层、深调研、找问题、补短板、促攻坚”等专项行动,做到“不漏评一人、不错评一户”。二是“实”字当先,精准施策。编制精准脱贫攻坚项目库,因地制宜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生态保护等民生工程,狠抓农村土地整治、危房改造、易地搬迁、地质灾害整村搬迁避让及工程治理、道路硬化、农田水利等项目建设,明确受益对象、实施内容、投资规模、进度安排、责任分解,切实提高项目精准度。三是“准”字当头,精准退出。做到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个计划、一户一套帮扶措施,明确工作进度和责任主体,确保产业发展扶持到村到户,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到村到户,致富能力提升到村到户。
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工作全过程和各环节,确保真实脱贫,廉洁脱贫。一是落实挂图作战。实施四个“百日会战”,实行脱贫攻坚周例会制度,按月、按周制定下发脱贫攻坚任务清单,分解责任到人、时间到天,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执行一周一安排、一周一督查、一周一销号、一周一通报的“四个一”工作机制,做到项项有督查、项项有回应、项项有落实。二是落实最严考核。逐级压实责任,县委书记、县长向市委、市政府递交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县乡村组逐级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和军令状,挂钩帮扶领导干部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脱贫责任承诺书,确保思想认识聚焦、精力投放到位、工作推进有力。三是落实最严问效。开展“廉洁脱贫问效年”活动,把扶贫领域监督执纪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内容,严格落实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五项工作机制,对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进行专项治理,组织开展扶贫领域专项巡察和专项纪律检查,严肃查处扶贫领域违纪违规问题。
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支撑脱贫攻坚一是注重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大力开展“双讲双评”活动1643场次,参加讲评干部、驻村扶贫工作队员5257人次,参与讲评群众55862人次。从源头上转变“等靠要”思想,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二是注重扶贫与扶智相结合。深入推进“两学三比”活动1828场次,提高贫困群众生活技能和文化素质,营造农村良好氛围,树立农村新风正气。三是注重短期和长效相结合。抓细抓准动态管理工作,及时掌握农村居民低保、医保、入学等情况变化,筛选疑似贫困对象,及时识别新致贫、返贫群众,针对性开展帮扶,消除群众“心理不平衡”。(云南省扶贫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