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青海:“福猪”让老张脱贫了

2018.10.29

2016年11月,张占胜拿着在省城西宁打工挣的1500元钱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按理说挣钱了,应该高兴。

可老张一想到,这上有老下有小的一直都在四处打零工,也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一家六口人,还有即将上大学的儿子,靠着自己这点钱,往后日子可咋过啊。

年过五旬的张占胜住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西山乡东山村,在外闯荡多年,因身无半点技艺,一直毫无积蓄。

日子的转折点在2017年春节前,张占胜一家被确认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俗话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对于贫困户来说,他们的心理很脆弱,自从扶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驻村工作队多次来到张占胜家里和他一同探讨脱贫项目。

“尽管党和政府送来了钱和物品,但我总觉得这样不光彩,自己也有两只手,为什么不能脱贫致富呢?我家里一直养猪,我对养猪业比较擅长,我今后就专门养猪吧。”老张决定发展养猪业。

当年4月,政府帮助贫困户实施扶贫养殖产业,老张分到了13头肉猪。

建猪舍,买饲料,一切准备就绪后,老张专心养起了猪,他一门心思钻进自己的猪场里,每天要在猪场里转上十几回。经过几个月的精心伺候,张占胜饲养的猪马上要出栏了,可他又开始为销路犯了愁。

“文化不高也不懂网络销售,我就去村周边的饭馆一家一家推销,问问店里的老板要不要我这自养的肉猪,有人要我就带他回来看。”说到这,老张有点难为情。

不善言辞的他,为了能把肉猪销售出去,整个人也开朗了许多。

不久,老张的肉猪一抢而空,当时就挣了两万元钱。后来周围闻讯赶来买老张家肉猪的村民和饭馆小老板越来越多,老张突然觉得日子有盼头了,他还把自己养的猪名命为“福猪”

“以前一年也就挣个几千元,现在我勤快点,把我的‘福猪’饲养的品质好一些,一年能卖上两茬,也有个小几万元的收入,我也成‘万元户’了”,老张高兴地算起了账。

张占胜奔向美好生活的脚步没有停歇。

“小有所成”后,张占胜便把卖猪肉的一部分钱拿出来,不断扩大养殖规模。

2017年底老张脱贫了,还在自家的院子里盖了三间砖瓦房,住了半辈子土房的老张,别提多开心了。

10月24日,记者走进张占胜的生猪养殖场,“这两年要不是党和政府的帮扶,这日子还真是不知道咋过呢!”张占胜一边喂猪一边说,“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驻村扶贫队的帮助。”

在与张占胜交谈中,他几次提到团省委驻村第一书记原继光。

张占胜说:“原书记除了在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上下功夫外,还注重‘精神扶贫、文化兴村’,创建了百姓大舞台、建起锣鼓队,成立广播站……偏远的山村不再‘静悄悄’。”

“一户一墙、一墙一画、一画一阵地,村道边、广场旁、村民家门口,都是原书记设计的扶贫政策漫画,这让我们的村子变得丰富多彩靓丽美观。” 张占胜如数家珍般地说。

“最难的事,政府都帮我解决了,我现在就得加油干,把日子过得更好!”再过几天,张占胜家饲养的5头肉猪就要出栏了,至少能再收入6000元。

  • 脱贫
日子的转折点在2017年春节前,张占胜一家被确认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俗话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对于贫困户来说,他们的心理很脆弱,自从扶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驻村工作队多次来到张占胜家里和他一同探讨脱贫项目。 “尽管党和政府送来了钱和物品,但我总觉得这样不光彩,自己也有两只手,为什么不能脱贫致富呢?我家里一直养猪,我对养猪业比较擅长,我今后就专门养猪吧。”老张决定发展养猪业。 当年4月,政府帮助贫困户实施扶贫养殖产业,老张分到了13头肉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