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安徽寿县:特色种养,激发脱贫动力

2018.10.29

国庆节前夕,在寿县瓦埠镇的安徽立田水产有限公司的大闸蟹基地,负责人张徐早早就带着员工开始忙活起来。他告诉记者,公司通过务工、技术培训、资金入股、土地流转等方式,2016年投入6000多万元建成面积2200多亩的一期养殖基地。主要养殖蟹、桂鱼等特色水产,亩均纯收入6000多元。当年就带动贫困户12户36人脱贫,其中,有46户贫困户每年可拿到2000元左右的土地租金。

正在用草绳娴熟地捆扎螃蟹的贫困户李家华笑呵呵地说:“过去一分钟只能捆扎2只,经过培训,现在一分钟能完成5只以上,收入也从每天100元涨到了150元。”现在作为公司员工的李家华,上个月收入2450元,脱贫没问题。

瓦埠镇三面环湖,又处在淠史杭灌渠末梢,历史上自然灾害频繁,经济基础薄弱,是寿县重点贫困乡镇之一。“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通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变输血为造血,同时,结合‘四带一自’的产业扶贫模式,充分发挥多种主体的带动作用,大大激活增收脱贫渠道,有效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瓦埠镇党委书记朱善敏说,通过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能人大户的带动,真正让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至少掌握一项特色种养实用技术,确保脱贫。

在瓦埠湖现代农业合作社基地,负责人马伟指着已建好的60个大棚说,首批投入资金达1000万元,流转土地320亩,带动贫困户就业13户,帮助26户贫困户流转土地,种植草莓、火龙果、西瓜等,从事务工的贫困人口务工收入人均突破5000元。

“我们这里的草莓可甜了,灌溉用的是瓦埠湖的水,施的是有机肥,种植的方式也和传统不同,采用滴灌技术给足每一株草莓苗营养。”正在准备给大棚内草莓苗喷施杀菌剂的52岁老汉吕文达补充道,遇到不懂的技术问题,可以请教草莓园的技术专家,他们会手把手地指导我们。

“人均不足两亩田的瓦埠镇,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成了必由之路。”瓦埠镇镇长陈数说,该镇把林果业作为扶贫主导产业。去年,镇里把现代农业合作社作为瓦埠镇扶贫示范基地进行重点培育,投入产业项目资金80多万元;今年,现代农业合作社与6个村街签订产业扶贫带动合同,并明晰了产权、带动效益、帮带措施和产业带动年限,并利用6个村街产业项目资金237万元集中建设扶贫车间,从事观光农业及草莓、火龙果种植。

目前,瓦埠镇已实施特色种养业扶贫到村项目6个、到户项目216个。陈数很有信心地说:“到2020年底,每个贫困村自种自养贫困户特色种养业稳定发展并保持达标水平以上;每个有条件的贫困村建设成为‘一村一品’专业村,主导产业产值占全村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全面实行无公害生产。”(记者 蒋明 通讯员 黄炜)

  • 特色
  • 脱贫
  • 瓦埠
  • 种养
  • 产业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通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变输血为造血,同时,结合‘四带一自’的产业扶贫模式,充分发挥多种主体的带动作用,大大激活增收脱贫渠道,有效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瓦埠镇党委书记朱善敏说,通过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能人大户的带动,真正让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至少掌握一项特色种养实用技术,确保脱贫。 在瓦埠湖现代农业合作社基地,负责人马伟指着已建好的60个大棚说,首批投入资金达1000万元,流转土地320亩,带动贫困户就业13户,帮助26户贫困户流转土地,种植草莓、火龙果、西瓜等,从事务工的贫困人口务工收入人均突破5000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