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呢? 一大早就看他出去, 还没来家呀?”
“他现在是 ‘上班族’ 了, 在县里开大轿子车呢。”
大沟口村坐落在河滩旁、山脚下,曾是青海省门源县阴田乡 “苦中苦、穷中穷”的地方。村民口中的 “小平” 全名叫马小平, 今年31岁,母亲早逝, 妻子还要带娃, 四年前父亲罹患胃癌。一家四口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日子过得紧巴巴。
“20多万元的医药费不仅掏空家底, 还让我们欠下8万元外债。父亲下不来床,我也不敢走远,啥手艺不会,只能打零工。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有两三千元,找不到活十天半个月没个进账。”现在回想起来,马小平都不由得叹气。
以前, 村里 “领月薪的” 一只手就数得过来, 如今, 贫困户家的尕娃变身 “上班族”, 这可成了村里的 “新闻”。
“这还得感谢唐书记!”马小平说。
2016年12月, 青海省劳动力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副主任唐天仓来到大沟口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不久,马小平一家的生活发生了转机。
“小平,告诉你个好消息!”2017年年初,唐天仓快步走进马小平家中, 还没来得及烤烤火,就告诉他: “县里正在举办专门针对贫困户的驾驶员培训班, 免费学技术、 拿证书, 赶紧报名吧!”
马小平心动了。当年2月, “连方向盘都没摸过”的他参加了由县人社局和红光驾校联合举办的培训班。一个半月的培训结束后,马小平顺利通过考试,拿到A3驾照。
今年1月,门源县开通村际公交线路,需招聘50名驾驶员。 得知消息后, 唐天仓想到了推荐马小平。经过面试、实习,马小平与公交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正式上岗。 “早上7点上班,晚上7点下班,工作充实而有规律,每月固定工资4500元。”手扶方向盘, 看着平坦大路在眼前不断伸展,马小平笑在脸上,甜在心里。
2017年底,大沟口村如期脱贫,2018年初,该村脱贫退出验收合格。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全村人的 “精气神”不同以往。而看着马小平有了 “事业”,孩子上了小学,公公的病情逐步稳定,马家媳妇马洪秀坐不住了: “我也不能老在家呆着吃 ‘闲饭’!”
今年3月,当她还在琢磨干点啥时,由青海省人社厅支持的 “拉面+创业培训班”又及时送到家门前。马洪秀赶紧跟50多位村民一起报了名。
在海北州职业技术学校专业教师指导下, “巧媳妇” 马洪秀如鱼得水,不仅甩起面来有模有样,做菜技术也愈发精进。学到技能后, “开个夫妻店”的想法逐渐在马洪秀头脑里清晰起来。
“我家有几位亲戚在河北秦皇岛、 天津等地开面馆, 一年收入少说有十几万元。”马洪秀告诉记者, “现在青海省发展 ‘拉面经济’,持有拉面技能合格证书者,首次可以在银行贷款10万元作为创业启动资金。”
对于媳妇的计划, 马小平是 “一百个赞成”。 夫妻俩打算, 等还清债务,贷款申请下来,就到外面闯一闯。
“扶贫先扶智, 治贫先治愚。 近年来, 我们在工作中聚焦精准扶贫,将技能扶贫与就业扶贫紧密结合,保证培训和就业培训信息的传达 ‘不落一户, 不落一人’, 并积极帮助贫困劳动力用齐、 用足、 用好人社政策,转移就业促脱贫。”唐天仓表示, 目前全村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贫困户基本已实现了稳定就业,群众生活水平更是 “芝麻开花节节高”。(李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