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奖风采

董礼涛

2018.04.24

董礼涛

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

铣工 高级技师

董礼涛,男,44岁,中共党员,汉族。他曾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机械冶金行业技术能手、黑龙江省劳动模范、黑龙江省首届龙江技能大奖、黑龙江省国资委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他是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董礼涛自参加工作以来,刻苦专研业务,用仅仅10余年的时间就成为公司最年轻的高级技师。凭借产业报国的大工匠精神和精湛的技艺,在辽宁舰主动力机组、国产3万千瓦燃驱压缩机、国产首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汽轮机等一些技术含量极高产品的加工制造中留下了他的智慧和汗水,为国防事业和国家电力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 百炼成钢终成攻关技能人才

董礼涛平日善于思考,总思考着用更好的方法提高效率,他曾将车工加工锥面的方法应用到了铣床斜面的铣削上,从而保证了斜面的加工精度,一次看到低熔点合金浇注装夹加工叶片的方法,让他应用1毫米薄壁套筒的开槽铣削上,一个困扰多年的加工难题就这样被攻克了。

随着技能的不断提高,他把目光又投向了技术创新上。几年下来,他取得几十项的技术成果,其中,《超超临界百万机组主汽阀阀杆键槽加工》被公司命名为“董礼涛加工法”,并在全公司推广。

二、 百项成果彰显工匠功底

机会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公司每一项重点产品的制造都会落到他的手上,他每一次都成功完成加工任务。

如果把机械加工比作制造皇冠,那么燃驱压缩机就是皇冠上的明珠,世界上只有美国、英国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制造。3万千瓦燃驱压缩机是国家西气东输工程长途管道中的“心脏”,是国产化工作中的最关键、最复杂、技术含量最高的设备。在制造该型机组中,董礼涛彰显了高超的加工技术,承担了关键件---机匣的攻关任务。机匣好像燃烧锅炉的外壳,它要承受高温、高压、高转数。所用材料特殊都是高温合金,且设计的壁很薄,加工过程中极易变形,为突破这道难关,他自行设计了一系列工装,每加工一道工序就更换一种相应的工装,经过多次试制,终于成功。为此,董礼涛成为国产3万千瓦燃驱压缩机机匣加工的第一人。他的《固定燃气轮机火焰筒上的座圈用的工装》、《管板加工的装卡装置》项目获得了国家专利授权。

在承担国防重点工程—辽宁舰主动力机组核心部套冷凝器管板的加工中,难加工的钛合金材料,122个孔径和孔桥的尺寸公差、孔的表面粗糙度要求都非常高,给加工带来很大难度。他持续攻关,采用独特的孔加工方案,攻克了所有难题,顺利的通过军检,并且为同类型的产品加工,开创了新途径。舰船上的倒车装置,在紧急情况下必须快速、可靠的启动,倒车喷嘴环起到关键作用。但是,加工时,进汽和出汽的每组斜孔必须保证在同一轴线上,翻身的装夹、找正成为难题,他在毛坯料上开动脑筋,在既没有设计制造工装,也没有改变工艺路线,在无成本的状态下,攻克了难关。该项目被公司评为技术攻关特等奖,荣幸的被邀请出席辽宁舰首次试航。

在加工国产首台百万超超临界汽轮机喷嘴组过程中,因是首次加工,加工方案的确定和各项加工数据的验证以及加工中出现的各类问题都会严重影响生产周期。他经过反复试验,用最短的时间研制出工装工具,出色地完成任务,比工艺计划时间缩短了20天。后来经他整理的《五轴铣车加工中心柔性工装夹具》成功申请为专利项目。

在加工国产首台蒸汽燃气联合循环机组转子装配件斜齿汽封弧段时,他自行设计成套的系列化夹具和独特的加工方案,每台就为公司节约80多万元的资金。

十几年下来,他先后有6项专利授权,120余项技术成果,为公司创造了600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其中,有两项技术成果分别获得全国机械工业职工岗位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和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2015年,在公司优秀创新技术成果评审的十个项目中,有五项是出自“董礼涛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三、 言传身教带出二十六名技师

挺起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脊梁靠的就是工匠精神。如今的董礼涛,虽已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大工匠。但他从未忽略过其他年轻同事的培养进步。

他以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孵化基地,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青年人才,车间里新进的重点数控机床操作者,大部是从技能大师工作室里走出的,还有的通过技术比武晋级为高级技师,有的获得省、市技术能手,有的成为市劳动模范,公司“十大创新青年”等。几年来,晋升技师、高级技师的就有26名。

工作之余,他又把多年来取得的工作经验进行梳理,参与编辑成《汽轮机工人操作技能指导手册》,《金属切削刀具实用技术手册》,供广大青工学习参考。他参加黑龙江省“技师培养高层论坛”,他的关于技能人才培养的发言获得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他的事迹被编入中国青少年教育丛书《共和国的建设者》。

不断的创新工作,不断的学习进取,这是他成功的捷径,他操作的机床已经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正如董礼涛所说,从制造大国成为制造强国是所有中国产业工人共同的梦想。誓为产业报国的董礼涛正怀揣自己的梦想,在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征程上大步前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