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雷
中铝长城建设有限公司
电焊工 高级技师
杨红雷,男,46岁,中共党员,汉族。他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有色金属行业技能大奖、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百名技术英杰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杨红雷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发光发热,用毕生心血践行工匠精神。他参与建设的工程有2项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15项工程被评为部级优质工程。他创造的钻孔止裂法、二次线圈消磁法、交叉立体工位焊接法等10余项焊接方法,破解了压力容器碱脆裂缝、高磁场施焊等多项焊接技术难题。
一、 干就干好,练就“工匠精神”
杨红雷始终坚持一个人生信条:要么不干,干就干好。他第一天上班就给自己立下“军令状”:一年之内成为技术骨干。为了掌握焊工技术,杨红雷虚心求教,刻苦钻研。自费买来专业书籍,白天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记下,晚上对照书籍找答案。电焊讲究三功:腿功、腕功、眼功。为了练腿功,他蹲着吃饭、看书;为了练腕功,他用钳子当焊枪,用毛笔当焊条,在报纸上练习运弧;为了练眼功,他主动揽活,提高工作强度,一年使用的焊条比工友多出四吨,眼睛经常被弧光打肿。正是凭着心中的那个“工匠梦”,经过不懈奋斗,一年之后,他不仅熟练地掌握了各种焊接技法,并成功攻克了手工焊接操作中难度较大的单面焊双面成形技术,取得了5项锅炉焊接合格证,由一个“门外汉”成为了一名大家公认的焊接专家。
二、 勇攀高峰,诠释“工匠精神”
杨红雷始终秉承一个工作理念:只有永不停步,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工匠。工作近30年来,他不断开拓创新,啃掉了了一个个硬骨头,攻克了一个个难关,为国家和中铝公司争得了一个个荣誉。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家首次引进德国氧化铝管道化溶出生产线。这条生产线的管道纵横交错,需要对上百公里的管道进行焊接作业,难度大、任务重、技术要求高。中德双方初次合作,德国负责人信不过中国工人的焊接技术,从德国请来了两名焊接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并表示:如果中国工人的技术不达标,焊接作业就全部用德国工人。工程刚开始便遇到棘手问题:在狭小空间焊接断面上的4个焊点,面临空间狭小、氩气保护不好等诸多困难。德国专家试了三次没有成功,准备向德国总部求援。杨红雷挺身而出,通过缩短钨极、开大流量、巧妙点焊等方法,仅用6个小时便顺利完成了焊接。杨红雷的精湛技术和过硬本领赢得了德国专家高度赞扬。最终,以杨红雷为代表的中国团队,突破了国内氧化铝管道化溶出生产线安装的瓶颈,使整个生产线的投产周期缩短了2个月,为国家氧化铝生产工艺由烧结法向拜尔法的过渡积累了经验。
2001年,第一套“中国制造”的氧化铝管道化溶出系统试车期间,管道的焊接处时常出现裂纹,导致频繁停产检修。公司将解决焊接裂纹的、确保顺利投产的重担交给了杨红雷。他发扬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白天跑现场,晚上翻资料,经过30多个昼夜的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了问题症结。杨红雷提出的方优化案,使管道化溶出系统的设备运转率由40%提高到96%,为企业创效2000余万元,创下了当时中国氧化铝管道化溶出工艺产能最高、成本最低的新纪录。“杨红雷方案”在国内氧化铝管道化溶出系统的安装、检测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007年,公司签约挪威海德鲁卡塔尔铝业电解槽制造安装项目。在焊接电解槽上部结构罩板时,外方提出了焊角高度误差不能超过0.5毫米的要求,比国家标准多出1.5毫米。产品出口直接关系到“中国制造”的声誉,决不能给祖国丢脸。杨红雷通过上百次的试验,终于发现调节电焊机脉冲频率和选用小直径焊丝可以有效控制焊角高度的秘诀,技术难题被成功破解。杨红雷的工匠精神,不仅让外方客户认可了中国工人,更认可了中国制造,为中国电解铝槽产品走向世界,打开了一扇门。
三、 传道授业,播种“工匠精神”
杨红雷不仅自己要当好能工巧匠,更重要的是发挥好传帮带的作用,带出一支高水平的技术工人队伍。从2002年开始,作为高级技师,杨红雷负责对建设公司的电焊工进行培训。为了让学员掌握过硬的本领,他不厌其烦进行言传身教,对一些接受能力差的学员还手把手地传授。在他的指导下,单位青工们的焊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施工管材焊接合格率达90%以上。据统计,十几年来,他先后培训焊工300多人,其中不少已经成为高级工和工人技师,为中铝公司培养了一大批焊接技术骨干,为国家铝公司建设储备了技术人才。
一项项荣誉没有让杨红雷产生丝毫的自满和懈怠。他经常对人说:企业为他搭设了建功立业、实现自我价值的大舞台,没有企业的培养和厚爱,就没有今天的杨红雷。杨红雷努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得更多、更完美,把工匠精神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以实际行动续写“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新篇章,永远为中国工人添彩,无愧于新时期产业工人杰出代表的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