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年54岁的柏友斌,出生于庐江县汤池镇的一个农村里,1985年他就只身去上海打拼,经过二十几年的努力和奋斗,积累了宝贵的创业经验和一笔资金,而此时让他恋恋不忘是家乡的建设,是家乡的父老乡亲!2012年返乡创业,当年他就投资3000万元创办了合肥市柏旺服装有限公司,自建厂房6000平方米,购买服装生产线7条,一下子解决就业400多人。
不忘家乡,不忘身边的贫困户。“我这里就是贫困户的家,他们就是我的兄弟姐妹,只要有我吃的,都少不了他们吃的!” 这是他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17年3月份,他一次性出资20万余元建造了一家扶贫车间,将300平米的车间改造成为教室,购买桌椅100套及教学用的电脑、投影仪等设备,为贫困户量身定做了一所“培训基地”。
有了这家“培训基地”,原以为就可以开展培训了,可情况不容乐观,在县、镇组织贫困户开展技能脱贫培训的当天,还有10几名贫困群众没有过来,反馈的原因是部分贫困户家在农村山区,观念陈旧,对就业技能培训政策不相信、难沟通。谁的话他们能够听得进、讲得通?一时难坏了在场的工作人员。这时他站了出来,拍着胸脯说:“我去,我保证明天一个也不少”。第二天,54名贫困群众齐刷刷坐在教室里,有人问他怎么做到的,他说“简单,我是土生土长的家乡人,他们相信我,我就和他们说,培训每天交通、伙食补助50元,如果不能兑现我给,培训之后意愿在我厂里干的,每月不低于2500元”。
在培训开展的同时,他将500平米的车间改造成为就业扶贫车间,从车间改造、设备添置、岗位开发等方面着手,处处事事为他们着想。“他们中有的身体不好,不能从事体力活,有点腿不方便,就不能长时间站在,尽量安排在后道、清洁、整理和包装方面,”他反复叮嘱车间主任主说。在技能脱贫培训结束的当天,他带着劳动合同和他们面对面交流,鼓励他们留下来,并承诺保底工资不低于2500元/月。2500元对他们中的部分人来说可能就是一家子一年的收入,当时好多人都半信半疑,心中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27名贫困户留下来了,他更忙了,白天守在车间里,带着几名技术骨干手把手指导,晚上还要开车跑市场、跑客户、拿订单,一个月下来瘦了也黑了。可是他太忙了,贫困户何宗年70多岁的母亲病了,他要去医院,秦冬生今天没有过来上班,他要上门看看怎么回事,“这些贫困户的家里多多少少都这样那样的事情,你们谁都没有我熟悉,我必须要去!”面对同事的劝阻他坚定的说!是哦,他的心里装着贫困户,他把贫困户当自己的兄弟姐妹,而忘了自己的家。“爸爸,我都半个月没看见你了,你什么时间回家呀?”接到儿子的电话时,刚赶到浙江谈业务的他心怀愧疚地说:“爸爸这段时间有点忙,过几天就回家陪你”。就这样,再苦再累也咬紧牙关坚持再坚持,一个信念支撑着他——迎着风雨带着贫困户一路前行。
“我一家三口去年6月份就在这里上班了,一个月能拿到8000多块,去年6个月挣了4万多块,这下子日子有指望了,柏总把我们当亲人,我这心里暖暖的!”贫困户黄昌红激动得说。黄昌红一家住在汤池镇果树村,丈夫罗育斌也没有一技之长,15岁儿子罗庆自幼弱智,以前一家人一年的收入不到2000元,说起进厂上班有点难为情:“刚开始都不相信免费培训上班,村里让我来我都不想来,还是柏总去我家里喊我的,现在好了,天天有班上,月月有钱挣”。
“搁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有班上,有钱挣,像个城里人,还能把孩子带在身边照顾,真是太好了,现在这里就是我的家!”今年39岁的秦冬生动情的说。她家住庐江县汤池镇三冲村,孩子先天性弱智,以前她和丈夫长期在家务农,依靠“一亩三分地”过日子,真是越过越紧吧,越过越失望,自从进了扶贫车间,像换了一个人,整天有说有笑,而且干劲十足。
春暖花开,正月20日,27名贫困户又齐刷刷来到了扶贫车间,欢乐的笑声合着机器声为新的一年增添了更多的希望。“只要贫困户愿意到我这里上班,我都会给他解决,我在农村长大的,知道贫困户的苦,我用心扶、用情扶,让扶贫车间变成贫困户的另一个家!”他说到了也做到了,成为当地就业扶贫的一面旗子,2017年被庐江县人民政府授予“扶贫济困,大爱无疆”荣誉称号。(安徽省庐江县人社局 何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