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为了社会均衡发展和全面进步——访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革中央副主席刘家强

2018.03.08

为了社会均衡发展和全面进步——访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革中央副主席刘家强

(赵为 摄)

两会伊始,记者就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精准扶贫”等问题,采访了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革中央副主席刘家强。

调整部分人群待遇政策,让人才配置更合理

记者:提高技能人才待遇,健全“大国工匠”培养、选拔和激励机制,是近年来收入分配领域改革的一个亮点,在您看来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

刘家强:中共十九大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强调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协同作用,进一步完善技术工人的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保障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营造技能人才发展的浓厚氛围。今年收入分配改革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提高技能人才待遇,健全“大国工匠”培养、选拔、激励机制。

首先,这体现了我国从重视学历教育到重视全方位人才培养、培育的重大转变。我国正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缺乏高级技工人才。我们要转变观念和用人导向,从教育的源头抓起,既注重“高精尖”人才的培养,又注重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宣传“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成才观,努力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和各行各业人才茁壮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和价值导向。

第二,通过抓好技能人才待遇落实,改革完善技能人才的评价激励制度,进一步畅通技能人才发展渠道。通过新的政策倾斜,对技能人才从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上均加以提升,增加技能人才本身的积极性,以吸引更多人才从事技能的传承与创新,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社会局面。

第三,有效推动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技术工人是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市场供求看,近几年,技术工人的求人倍率一直保持在1.5左右,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供需矛盾非常突出。提高技术工人待遇,能有效提升他们的职业荣誉感、自豪感、满足感,激发他们的创造、创新能力。

第四,有利于我国传统技艺和文化的繁荣。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某些工匠或技能人才由于其技艺难以工业化复制,在现代社会失去了市场,市场的缺失又导致收入的减少,使得其技艺传承非常困难。通过提高此类技能人才的收入,能有效解除其后顾之忧,让其全身心投入传统技艺的传承和研究,从而促进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精准扶贫,解决短板问题

记者:过去5年来,全国共有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这一成绩举世瞩目。请您谈谈全国政协为推进精准扶贫做了哪些工作?

刘家强: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思想指导下,全党全国全社会齐心协力,形成全方位、多领域、系统性的攻坚格局,脱贫攻坚的广度、深度、力度、精准度前所未有,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十二届全国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眼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瞄准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这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2016年和2017年连续两年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5年来涉及扶贫问题的提案1000多件,实地视察调研17个省区市,实现脱贫攻坚主战场全覆盖。比如,“实施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调研。俞正声主席亲自审定调研方案。杜青林等6位副主席带队,组成15个调研组44个小组,先后赴15个省区市75个贫困县开展实地调研,召开300多场座谈会,提交45份调研报告和1份综合报告,紧扣扶贫工作存在困难和薄弱环节,反映了不少重要问题,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

记者:2018年是党中央部署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的开局之年,脱贫攻坚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您认为还需要采取哪些举措?

刘家强: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尚有3046万人,散落在老少边穷等人才、资源、基础设施相对欠缺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阶段。为实现中共十九大提出的“脱真贫、真脱贫”的目标,我们还要更加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坚持大扶贫格局。完善“党的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责任,强化扶贫政策协同,强化扶贫力量整合,强化脱贫绩效考核,把各方社会力量紧紧拧成一股绳,努力形成更多力量参与并有机结合的脱贫攻坚强大力量。

其次要创新投入机制,强化扶贫资金保障。一是在加大中央财政支持的同时,应提高省级财政对市县转移支付的比重,加大专项投入。二是加大相关涉农项目资金统筹力度,集中用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发挥财政投入的杠杆作用。三是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政府应通过政策鼓励、税费减免、招标采购等方式,鼓励社会资金参与贫困地区公共服务建设。

再次要完善政策措施,精准助推脱贫致富。一是增加就业创业渠道。注重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美丽乡村,组织村民到园区务工,以承包地入股等形式创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支持有经营能力的村民到城镇、旅游景区等地经商办企业,发展第三产业。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贫困地区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保制度,对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的村民,让其优先享受低保政策待遇,帮助解除生产生活后顾之忧。三是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制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产权、户口迁移、子女入学等配套政策措施。

最后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对我国精准扶贫提出了“扶志”和“扶智”兼顾的发展思路。因此,增强脱贫的内生动力,鼓励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调动贫困群众的主动性,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改变贫困人口的贫困文化与价值取向,应当成为未来我国脱贫攻坚中的问题解决方案。(赵为 林晓洁)

( 责编:lj )
  • 高技能人才
两会伊始,记者就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精准扶贫”等问题,采访了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革中央副主席刘家强。记者:提高技能人才待遇,健全“大国工匠”培养、选拔和激励机制,是近年来收入分配领域改革的一个亮点,在您看来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