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中,浙江建设技师学院学生崔兆举一举夺得瓷砖贴面项目的金牌。
为梦想去追寻
中考结束后,崔兆举来到浙江建设技师学院学习建筑。2015年5月,通过考核,他入选学院的世界技能大赛瓷砖贴面项目集训队。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全国选拔赛前的集训是在7-8月份,正是杭州最热的时候,气温在38℃以上。为了掌握胶泥在不同温度下的性能,崔兆举经常在室外进行训练,一天6个小时训练下来,衣服都能拧出水来。
一个作品3个面,需要600块左右瓷砖,用时3天,识图、切割、镶嵌和抹缝,周而复始。
每一次训练前,崔兆举都会根据图纸对整个作品的施工工序进行设计,计划每一道工序的施工方法和时间。
在训练结束后,崔兆举将实际施工的时间、质量,与施工前规划的目标进行仔细对比,对于与规划目标有差距的工序,结合建筑施工质量分析中的“人、机、料、法、环”等几个因素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并找出解决办法,同时在下一次的训练中进行改进。
正是在这样艰苦的训练和模拟比赛中,崔兆举的技能水平和竞赛能力不断提高,最终在省赛、国赛、集训淘汰赛等残酷的比拼中脱颖而出,取得参加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的资格。
为梦想去鏖战2017年10月15日,世界技能大赛瓷砖贴面项目比赛正式开始,时间共计22小时,分A、B、C三个模组。
然而,比赛第一天,崔兆举就遇到了一系列棘手的问题。
“大赛没有准备专门切割3D部分砌块的机器,我必须要用训练时没操作过的手持锯进行切割。操作慢了20分钟不说,精度也无法保证。”崔兆举告诉记者,这一下就打乱了他赛前的计划。
另外,大赛用的瓷砖胶粘性不强,由于崔兆举采用的是从上向下粘贴的工艺方法,这种工艺对瓷砖胶的粘性要求较高,不然容易掉砖。在现场,崔兆举根据瓷砖胶的性能,临时改变了施工方法,采用墙面和瓷砖两面刮胶泥的方法,并用纸质胶带固定,保证了瓷砖上墙后的稳定性。
第一天比赛结束后,崔兆举晚上在宿舍与教练讨论调整第二天的工序,崔兆举用CAD软件,将B面墙的图纸画了一下,结果发现了图纸上的“陷阱”:根据图纸中的尺寸,圆弧与圆弧根本无法交接,整个B面墙只要有圆弧的地方,都会有这种问题出现,最大的错位达2毫米多。
翻译、专家和教练及时帮崔兆举分析形势和问题,安抚他的情绪,同时,一起讨论第二天的应对策略。
虽然心中有了数,但崔兆举仍无法安然入睡。第二天早上,崔兆举在4点多就起来,将工序时间又重新设计了一遍,在忐忑不安中迎来了比赛。
开赛后,项目首席裁判接到崔兆举反映的图纸情况,在与出图纸的专家进行沟通后,决定不更改图纸。
崔兆举按照赛前确定的方案进行切割。由于提前做好了应对措施,崔兆举有条不紊地按设计的方案施工,不但高质量地完成A面墙的施作,还将第一天延误的时间追回了30分钟。
第二天比赛结束后,很多国外专家都向崔兆举竖起了大拇指。
第三天在比赛前,崔兆举一直提醒自己要有平常心,静下心来做。比赛开始后,崔兆举思路清晰,自我感觉状态非常好。
第三天的比赛,崔兆举高质量、从容地完成了B面墙的施作,不但将第一天延误的时间全部追回,而且超额完成了地面瓷砖的切割计划,为第四天的地面施作留出了充足的时间。
第四天上午的比赛,崔兆举轻装上阵,完全没有了压力,提前20多分钟完成了全部的施工。最终以736分的成绩拿到了瓷砖贴面项目的金牌。
为梦想继续前行
当身披五星红旗,登上最高领奖台,崔兆举无比激动。
“夺得瓷砖贴面项目金牌,只是给比赛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对我来说,又将踏上人生新的征程。它让我在技能学习中更有自信,同时明确了我今后学习、工作目标。”崔兆举说,只要练就过硬的本领,就一定能够为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孙兴伟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