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

平均工资:增长格局折射经济结构优化——访安徽大学商学院教授韩东林

2017.06.21

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充满活力东北地区经济亟待振兴

记者:这次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是2016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以及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这里的城镇非私营单位包括哪些?私营单位包括哪些?

韩东林:在工资统计调查中,私营法人单位主要是指:在内资法人单位中由自然人投资设立或由自然人控股,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营利性经济组织,包括按照《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私营合伙企业和私营独资企业。2016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工资统计共调查64.2万家单位,占全部城镇私营单位总数的8.0%。

城镇地区非私营法人单位,具体包括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商投资经济等单位。个体就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非单位就业人员不在工资统计范围内。2016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全国共调查约167万家,就业人员1.79亿人。

记者:分区域看,2016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由高到低依次是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同比名义增长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9.1%、西部9.0%、中部8.8%和东北地区7.5%;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由高到低依次是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从中可以透露出什么信号?

韩东林:从统计数据上来看,虽然东部地区工资增长仍然是最快的,为9.1%,但是西部和中部地区跟东部的增速差距很小,说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活力还是不错的。而东北地区年平均工资增长率较低,说明当地经济发展仍然存在较大问题。

东北地区在经济社会管理方面,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思维方式影响。前几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在国内稳增长政策的带动下,主要提供生产资料的东北地区依然不愁订单,却也同时错过了调结构转方式的有利时机。目前东北走的还是生产要素投入型的发展模式,科技创新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如全国其他地区明显,科技成果在当地的转化率也不够高。这都是造成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不过在国家振兴东北计划的带动下,东北经济仍有希望。

创新型经济推动信息技术产业较快发展

记者:2016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平均工资水平首次超过金融业,排名各行业门类首位。这说明了什么?

韩东林: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对相关行业工资增长产生了明显影响。

统计数据显示,在城镇私营单位中,年平均工资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63578元,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54764元,金融业50366元。在城镇非私营单位中,年平均工资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22478元,金融业117418元,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96638元。

以往的统计大多是金融业的收入最高,这次则是信息传输业等新兴服务业,这是个新现象。这种变化说明近年来,我国紧紧围绕发展创新型经济,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正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信息技术产业较快发展,科学研究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加大“破垄”改革缩小行业收入差距

记者: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7569元,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42833元。扣除物价因素,2016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实际增长6.7%,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实际增长6.0%。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韩东林:从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中可以看到,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非私营和私营两类单位相比,非私营单位的年平均工资为79875元,明显高出私营的38228元,差额达到41647元,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几乎是私营单位的两倍还多。与之相似的情况还出现在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等行业。主要是因为这几个行业的市场化程度相对偏低,私营单位在市场的竞争力还无法与非私营单位比肩。

同时我们还发现,城镇非私营单位中,年平均工资最高与最低行业平均工资之比为3.64,与2015年的3.59相比,差距略有扩大。导致我国行业收入差距较大的根本原因,主要是权力授权和保护下的行业垄断。因此,要进行一系列垄断行业改革与治理,为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奠定基础,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垄断特权利益,缩小行业收入差距。(李小彤)

( 责编:lj )
  • 劳动关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