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

经济新形势下 如何坚持就业优先战略——访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所长郑东亮

2017.04.24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是形势所需

记者: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其背景是什么?

郑东亮:就业事关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大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坚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进一步释放,就业局势总体稳定。但我们也要看到,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部分地区、部分行业、部分群体的失业风险有所攀升。面对新形势,需要创新发展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调整完善宏观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的协调,催生经济发展新动力,为促进民生改善、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新动能。

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联动结构优化与就业转型协同

记者:《意见》提出,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联动。这一提法并非第一次提出,那么这次的提出与以往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郑东亮: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联动是就业优先战略的具体化,已成为经济进入新常态下宏观调控的一项原则。《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联动的内涵,增强了操作性。《意见》指出,若城镇新增就业大幅下滑、失业率大幅攀升,就要加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整实施力度,促进经济企稳向好,确保就业稳定。这就切实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区间调控的下限确立下来。

《意见》还提出,加强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衔接,在制定财税、金融、产业、贸易、投资等重大政策时,要综合评价对就业岗位、就业环境、失业风险等带来的影响,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联动、结构优化与就业转型协同。这也就是说,制定经济发展各方面的政策不仅要考虑到是否有利于扩大就业,还要考虑到就业环境是否改变,是否有失业风险,风险大小。

记者:《意见》提出,要促进产业结构、区域发展与就业协同,你认为这方面有什么新的亮点?

郑东亮:在《意见》中,这一部分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发展现代服务业,二是完善多元化产业体系,三是引导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有序转移。这三点的指向都是明确的。发展现代服务业既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提升服务业水平,又进一步扩大就业容量。完善多元化就业体系既是为了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就业需要,又着力于开发更多的高端岗位;在发展新兴产业同时不能放弃传统产业;同时对于传统产业要进行绿色改造,让传统产业焕发活力,继续吸纳劳动力。引导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有序转移,意在推动区域的协调发展,保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化解一些就业困难地区的就业压力。

提高小微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

记者:《意见》提出,发挥小微企业就业主渠道作用。您认为进一步提高小微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应该怎么做?

郑东亮:中小微企业是就业的主渠道,是吸纳和稳定就业的“基本盘”。在经济新常态下,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关系到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也是维持就业形势稳定的重要基础。要进一步提高小微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应该进一步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加大税费社保优惠幅度;同时,在土地场租、物流等方面进一步采取措施降低实体经济经营成本,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稳定现有用工主体用人需求;放宽民间资本进入的行业和领域,支持民营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避免资本过度“脱实向虚”,切实加强金融资本支持中小微实体经济发展力度;鼓励和支持中小微企业积极参与分享经济等新经济领域,更好发挥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要加强针对中小微企业的公共服务;实施面向中小企业的技能人才培训计划,探索建立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服务中小微企业机制;研究适应新创设企业和各类中小微企业职工以及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政策。

实施就业援助缓解重点困难地区就业压力

记者:《意见》提出,缓解重点困难地区就业压力。重点困难地区主要指哪些?如何缓解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

郑东亮:重视就业困难群体和重视重点困难地区同样重要。就业上的重点困难地区很难给予明确的界定,顾名思义,主要指就业压力大、失业风险大的地区,更多是资源型城市、独立工矿区,以及因经济结构调整等原因导致就业困难人员集中的地区。对这些困难地区既要针对当前就业压力大、失业风险大的问题采取应急政策措施,实施就业援助,在区域内外寻求就业机会,扩大就业,更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培育新动能,发展替代产业,促进经济转型,持续扩大就业,从根本上缓解就业压力。(李小彤)

 


 

( 责编:lhj )
  • 就业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是形势所需。记者: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其背景是什么?郑东亮:就业事关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大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