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虽然7天假期有3天要值班,合肥蜀山燃气所维修班工人席维喜仍很开心。2016年的这个时候,由于所在的马钢合肥公司炼铁炉陆续关停,他处于半失业状态,心里满是担忧。
席维喜是安徽省去产能分流安置的10万余名国企职工中的一员。
去年忧 今年乐
马钢合肥公司关停,是安徽省钢铁行业时间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去产能部署之一。
2015年12月5日,这个日子对于马钢合肥公司原职工洪蔚来说,一辈子难忘:这天,他得知所在的炼铁炉要关停。这对在炼铁厂工作了20多年的洪蔚来说,很难接受。
随着安置工作顺利推进,2016年4月,洪蔚通过竞聘上岗,被分流安置到马钢合肥板材厂。他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职工先安置 干部最后走
“职工先安置,干部最后走。”安徽省把人力资源优化与产业升级结合,保障安置工作顺利推进。
安徽省人社厅就业促进处副处长吕泉说,在中央现有政策基础上,安徽省为失业人员发放求职补贴、开展一次个性化职业指导、推荐一次技能培训,至少提供3个岗位信息;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创业补贴、担保贷款和财政贴息;对市场渠道难就业的大龄员工托底安置。新增或腾退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零就业家庭成员。
另外,安徽省人社厅牵头建立了职工安置协调机制,相关部门参加,负责督促落实政策,支持企业内部分流,为钢铁企业发放稳岗补贴,通过实施内部转岗奖励政策,帮助职工在企业内转岗就业。
政策实施过程中,相关国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通过培训转岗、协商薪酬、灵活工时等方式,稳定现有岗位,用好、用足内部退养政策。
资料显示,安徽2016年妥善安置职工38000人。
转岗不下岗 转业不失业
顺利做好职工安置分流,激发职工的能动性、创造性也很关键。淮北矿业集团朔石矿业原职工梁培培就是一名自主创业的典型。在朔石矿业面临关闭情况下,梁培培萌发了创业念头。2015年底,梁培培离职开办了食品店,最终把生意做红火了。在有关部门帮助下,她还获得了10万元贴息贷款,用于开办驾校,吸纳了集团公司和社会失业人员10多人再就业。
“政府企业发挥各自优势,是我们安置成功的关键,”马钢合肥公司工会主席王文宝说,公司4800多职工,合肥市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了400多个公益性岗位,在公交集团、燃气集团等市属企业安排800多人就业;马钢集团为部分不愿离开钢铁行业的职工提供了800多个岗位;1700多人选择内部退养及重疾保障,还有900多人有志于自主创业的职工,获得了无息贷款。
“没想到后来安置得这么好。”洪蔚说,他现在每月工资4800元,比分流安置前多了1000元。如今,他对生活充满了信心。(程士华 汪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