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促进农民工多渠道实现转移就业创业,日前,青海省海东市制定了《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力争实现农民工转移就业1.7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461个,未就业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2100人次,帮助和支持100户贫困农民工从事拉面经济的目标。
据悉,海东市按照“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的要义建立农民工培训就业档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农民工实施有针对性的转移就业和创业帮扶措施,实现建档立卡农民工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转移”。
海东市利用省、市专项扶持资金,发挥拉面经济特色产业品牌,大力扶持农民工新开拉面馆100家。利用“枸杞采摘”和“金秋拾棉”等劳务品牌优势资源,促进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增加收入。打造“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的劳务品牌,实现农民工跨地区转移就业。
为提升农民工务工技能素质,海东市根据农民工地域分布,就地就近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培训实效性,并对参加技能培训的农民工,予以特殊的交通和生活补贴。围绕优势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需求,对农民工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提高培训和就业的匹配度。
对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农民工,以全国拉面店为载体推广“带薪在岗实训+创业”模式开展创业培训,带动更多农民工创业就业。
海东市还依托现有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畅通园区企业与求职者信息对接渠道,组织和引导农民工从事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鼓励企业用工向周边农民工倾斜,引导农民工到园区就业创业。围绕海东市特色优势发展旅游业,引导农民工到休闲农庄等转移就业和创业。
另外,海东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重点开发一批农民工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对海东市94个乡镇367个贫困村开发公益性岗位461个,并给予5年的社保补贴,确保就业困难家庭农民工至少有1人实现就业。(邢生祥 吕锦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