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随着人口红利的下降,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开展人力资源调查,建立人力资源信息库,对充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从而促进民生改善、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合川区针对农村劳动力流动性强、地域分布广、就业失业状况变化快的特点,运用大数据思维,自主开发建设农村劳动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有效摸清劳动力资源底数,依托系统数据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帮扶,提高了就业服务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水平,对实现精准服务和动态管理进行了较好的探索。
合川区地处重庆西北部,全区86.3万名劳动人口中,农村户籍63.9万人,常年稳定转移就业47万人。为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该区自主开发并于2013年5月正式上线运行“农村劳务开发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动态掌握农村劳动力底数、就业失业状况,为精准提供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创业扶持提供科学依据,扎实有效地推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工作。
一、系统开发背景
(一)提高农村劳务开发工作水平的需要
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基数大,保持在47万人(其中市外就业2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73.7%。面对自发外出务工人员多、就业状况变化快、流动性强、就业技能缺乏等新常态,传统的管理服务方式费时且准确性、时效性差,已不适应新常态下就业创业工作需要。
(二)适应劳动力转移形势变化的需要
近年来,该区立足城市发展新区功能定位,紧紧围绕“三大奋斗目标”,按照“一心两区一走廊”功能布局,大力实施“十大工程”,汽摩和装备制造、能源、材料、电子信息及消费品集群快速发展,用工需求增长迅猛,农村劳动力转移由输出型向就地就近就业型转变。
(三)顺应网络技术发展的需要
合川区已实现村村通互联网,移动数据信号实现全覆盖。特别是2011年,合川区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全面建成,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管理到位、资源共享、跟踪及时、上下联动的人力资源信息化服务体系,为实现农村劳务开发信息化创造了条件。
二、系统建设做法
(一)科学设计资源模块,整合功能效用
信息系统按照“通用性好、响应性高、应用性广、安全性强”的原则建设,主要包括劳动力基础信息、就业帮扶、求职登记、用工信息及法律法规、组织机构等14大模块,涵盖农村劳动力基本状况、转移就业创业现状、工资水平、参加社会保险情况、就业政策享受情况以及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低保贫困家庭等情况共56项指标,并搭载充分就业村创建(保持)、农村劳务开发工作日常管理等功能,为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高效配置了提供条件。
(二)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提升服务质量
信息系统采用微软公司DOTNET技术平台,集成XML、WebService、组件和WEB技术,采用B/S结构开发模式,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简化操作模式,实现“能上网就会操作,有网络就能使用”,减少工作环节,缩短工作周期。同时,按照“数据集中到区,服务下沉到村”的要求,搭建起村公共就业服务平台、镇街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中心和区级就业服务机构三级工作平台,并分别设立三级权限端口,实现信息系统全覆盖,为实现农村劳务开发工作网络化、信息化和精细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三)强化基础数据收集,提供决策依据
全区投入资金100万元,集中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状况”专项调查,共入户调查37.3万户、119.3万人,全面摸清了全区农村劳动力资源和转移就业创业农村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及技能水平、就业地域和行业分布等基本情况,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劳动力信息录入系统进行管理。截至2015年6月,系统已收录农村劳动力信息63万余条,占全区农村户籍劳动力的90%,形成了较为全面、可靠的数据基础。
(四)建立日常维护机制,确保数据质量
为避免管理信息系统成为只建不用的“死系统”造成资源浪费,合川区建立由行政村负责定期收集更新农村劳动力信息、镇街负责本区域数据审核维护、区级负责系统维护监管和数据开发运用的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将系统日常管理更新纳入创建(保持)充分就业村工作考核内容,作为经费拨付的重要依据,并以日常报表的关联性校验数据更新情况,确保系统有效运行,切实把系统建好用活。
三、系统运用成效
(一)切实保障产业用工
合川区针对信息系统反映的本地存量资源进行就业岗位信息宣传,引导劳动力特别是新生劳动力向重点产业转移,支持重点产业发展。2013年以来,共为重庆市信息产业重点企业和区内重点配套企业输送人力5.3万人,有效保障了重点产业企业用工需求。
(二)有序引导返乡就业
将市、区产业发展和用工需求情况与信息系统内市外务工人员进行比对,在重合度高的地区进行点对点宣传动员,引导市外务工人员返乡就业支持家乡建设。近3年来,共引导市外务工人员返乡5.9万人,已实现就业5.6万人,就业率达93.6%。
(三)有效开展就业帮扶
对于信息系统反映的转移就业困难人员,根据就业意愿和本人情况,在充分就业村创建(保持)工作中落实“一帮一”个性化就业扶助计划,切实帮助其转移就业。2013年以来,开展阳光工程、雨露扶贫、实用技术等各类培训8.23万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新增转移1.88万人。
(四)有力促进大众创业
对信息系统反映的有创业意愿的在外务工人员,采取主动联络“请”、上门沟通“引”等方式,依托乡情、友情和亲情引导他们返乡创业,并从行业准入、经营场所、财税政策、保障服务等多方面给予扶持。免费提供SYB、微型企业等创业培训,并成立创业专家服务团给予全程指导帮助。2013年以来,免费为454名返乡人员开展创业培训,提供创业担保贷款5611万元,新增农民工返乡创业2994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