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做法

重庆市巴南区:“三服务三同享” 推倒农民工服务“隐形墙”

2016.06.03

导读:农民工是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为城市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输入地城市,需要以包容的心态、优质的服务接纳回报农民工,帮其融入城市,实现由农民向新市民的转变。重庆市巴南区实施“三服务三同享”管理服务模式,在城市为农民工建新家,为农民工融入城市推倒“隐形墙”。“三服务”着力突出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开展针对性、差异性、多样性的服务。“三同享”着力围绕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和资源分配。这一举措有效增强了农民工的归属感,激发了农民工主动参与城市建设热情,对实现农民工向新市民的转变具有积极意义。

重庆市巴南区:“三服务三同享” 推倒农民工服务“隐形墙”

农民工义诊义检活动现场

农民工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自身文化素质及知识技能有限,在城市缺乏归属感。为帮助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重庆市巴南区大胆探索,摸索出一条“三服务三同享”的农民工管理模式,推倒农民工服务“隐形墙”,先后被《人民日报》《中国劳动保障报》《重庆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宣传报道。

一、打造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为农民工在城市建新家

农民工工作、生活在城市,社区成为农民工第二个家。为了让农民工们有家可依,重庆市巴南区依托社区资源,在全区22个镇街和81个社区建立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在全市率先实现农民工综合服务平台全覆盖。2013年以来,按照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功能的“三统一”思路高标准打造,开展“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常年为农民工提供公共信息咨询、权益保护、扶贫济困、文化娱乐等贴心服务,让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真正成为农民工在城市的新家。

二、推行“三服务三同享”管理服务模式,推倒农民工服务“隐形墙”

重庆市巴南区大力推行分行业服务、分年龄服务、分兴趣服务以及同享城市资源、同享居民待遇、同享幸福生活的“三服务三同享”农民工管理服务模式,敞开社区大门,为在重庆市巴南区务工的12万名农民工推倒“隐形墙”,使农民工切实感受到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幸福感、归属感。重庆市巴南区首先在基础条件好的龙洲湾街道龙海社区试点该模式,总结完善后在全区推广。

(一)“三服务”送温暖,实现农民工服务常态化

一是分行业服务,突出服务的针对性。根据农民工集聚的重点行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2014年针对建筑行业农民工开展劳动保障政策宣传67次、安全知识培训78场,提升了农民工安全意识。送电影到工地放映98场,惠及农民工2万人次,丰富了农民工业余生活。开展劳动维权咨询710余人次,为4601名农民工协调解决拖欠工资5781万元,切实保障了农民工合法权益。针对餐饮行业农民工开展义诊义检125次、卫生常识讲座50场,在餐饮业最为集中的龙海社区开展大型厨艺大赛,吸引15家餐馆和百余名厨师及服务员参赛;开展业务技能培训526人次。

二是分年龄服务,满足需求的多样性。在有条件的社区设立托管班,2014年为1375名放学后无人照顾的农民工子女提供学习娱乐服务。组织单身农民工相亲会,自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已成功帮助35对青年农民工喜结连理。鼓励青年农民工创业,2014年为600余名农民工开展创业培训,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54万元。在社区开展“每周一菜”活动,邀请专业厨师现场制作特色菜品,示范烹饪方法,并与农民工互动交流,深受农民工欢迎。

三是分兴趣服务,满足爱好的差异性。在社区组建腰鼓队、秧歌队、舞蹈队、合唱团、太极拳、乒乓球队等10余个兴趣小组,定期开展活动。2014年有1657名在巴南区务工的农民工参加各类兴趣小组。

(二)“三同享”解决后顾之忧,促进农民工待遇均等化

一是同享社区资源,推动农民工市民化。农民工与社区居民同等享有社区资源,免费开放社区图书室、计算机室、棋牌室及健身场所等,2014年借阅图书达2.8万人次。2014年还在全市率先探索开展了2期农民工市民化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城市生活常识、交通安全常识、社交礼仪、消防安全、卫生防疫、心理健康、职业道德、传统文化8个专题200多个知识点,培训农民工384名。

二是同享居民待遇,促进农民工地位平等化。消除城乡界线,使农民工与社区居民享有同等待遇。2014年以来,举办社区、院坝专场招聘149场次,为1.55万名农民工免费提供岗位信息、政策咨询等服务,提供就业岗位2万余个。在社区开办暑期学校,吸纳1320名农民工子女学习、娱乐。与人寿保险公司合作开展城乡务工人员小额意外伤害保险,区财政按每份15元的标准对参保农民工予以补助,每份保险可获得最高5万元赔偿,帮助务工人员抵御意外风险。2014年共参保6375人,投保8577份。

三是同享幸福生活,实现农民工城市生活和谐化。推行建筑领域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2014年全区共收取78个建设项目127家建设(施工)单位农民工工资保障金4924万元,为1.12万名农民工追讨工资7730万元。2014年落实27所学校,解决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问题,累计接纳农民工和外来务工经商人员随迁子女1.68万人,占全区学生总数的25.3%。积极推进公租房建设,2014年完成1.74万套140万平方米公租房建设,将分批入驻4.2万人,其中农民工入住比例达39.6%,切实解决了农民工住房问题。

“三服务三同享”有效增强农民工城市融入感,提升幸福感,促使生活、工作在城市的农民工积极主动参与城市建设,实现对城市的反哺,形成良性互动,共建和谐文明社会。

( 责编:lhj )
  • 劳动力转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