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做法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创业带动就业 实干富民强镇 全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2016.06.03

导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指出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广袤乡镇百业兴旺,可以促就业、增收入,打开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新局面。龙塘镇自然条件差,人多地少,大量农民外出务工,是琼山区的典型就业情况缩影,为扭转这一局面,该镇以创建创业型乡镇为突破口,充分开发本地传统人力资源,充分挖掘当地产业特色,依托产业做大做强做精,打造创业型乡镇品牌效应,以点带面,既自主转移全镇劳力就业,又吸收了海南省各市县及外省劳力就业,为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基层单位鼓励农民工创业的成功案例。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创业带动就业 实干富民强镇 全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2014年龙塘镇第一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引导性培训  

龙塘镇地处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羊山地区,共有劳动力15520人,外出务工者约10000人,约占全镇劳动力的70%。近几年来,该镇积极探索新思路、新途径,强化农村基层劳动保障机构职能,坚持创业产业相结合,全面推进劳务转移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依靠创业,实现全镇充分就业

(一)大力扶持,把服装产业做大

龙塘镇利用服装加工的传统产业优势,一方面争取当地农村信用合作社支持,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海口市小额贷款政策,帮助创业者申请创业贷款,解决创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在创业资金的拉动下,全镇涌现出600多户家庭裁缝小作坊,带动6000多名劳动力就业,闯出了一条致富路。龙塘服装创出了品牌,成为龙塘人充分就业的主渠道和创造财富的活力之源。

(二)大力弘扬,把传统产业做精

龙塘镇是海南省著名的“盆钵之乡”,早在宋朝时期,龙塘镇就出现陶瓷泥塑。从元朝开始,石雕、木雕工艺代代相传。为了挖掘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塘镇在市、区文化及劳动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采取挖掘整理、师傅带徒、艺术培训、设立民间研究机构等途径,培养了一批人才和工匠,涌现了木雕富道村、石雕博抚村、泥塑文彩村等一批专业村,从业人员达500多人。

(三)大力发展,把服务行业做旺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在充分就业的保障下,居民生活走向小康,消费能力较强,从而带动商业的兴旺。在仅5平方千米的城镇上,店铺林立,歌厅、茶艺馆10多家,从业人员200多人;酒店、茶店30多家,从业人员达300多人,家具店、电器店、超市、美容美发、日杂百货等商店106家,从业人员达560多人。

二、依靠培训,让龙塘人提高创业水平

(一)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农村劳动力培训

龙塘镇每年都争取上级就业部门的支持,举办创业班、服装技能培训班达300多期(次)。通过理论培训,岗位实践,师傅带徒,培训熟练缝纫工人达5000多人。同时,设立工作室,培育传统产业专业人才,传承传统技艺,为龙塘服装及传统雕刻产业发展提供人才资源。

(二)开展预备役劳动力培训

帮助劳动力在工作之前,即先了解国家有关的就业政策和法律法规及外出务工的必需证件和注意事项等,并掌握一门技能,为他们以后顺利实现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依靠服务,充分运用资源创造良好就业环境

(一)精心组织,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对于农村富余劳动力,龙塘镇采取走出去和就地转移相结合的就业办法,每年龙塘社保所都跟本地的企业家和在外地经商办企业的企业家联系,利用春节期间上门走访的方式,争取他们多招用本地的富余劳动力到其工厂工作,并通过政府埋单免费送农民工外出务工。各级政府通过积极营造良好的劳动力转移就业氛围,做好组织服务工作,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二)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以促进本地企业发展来带动就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是龙塘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最为有效的途径,因此,龙塘镇就业机构常常深入各用工企业、经营户,听取他们的建议,了解他们的需求,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例如,协调供电部门及时对龙塘镇的电网进行改造,满足工厂的用电需求;联系区安监局为龙塘服装生产户的锅炉工人进行免费培训;加强服装企业周围的治安等。由于对软环境的优化,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使龙塘镇出现了企业回流现象,一些原先在省外办企业的企业家也把工厂迁回龙塘发展。

( 责编:lhj )
  • 劳动力转移
推荐阅读